第420章 论文(第2页)

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的理论推演,而是他每天都在面对、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真实问题。将它们学术化、理论化,不仅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提升自身工作系统性、战略性和反思性的过程。

有了初步方向,秦风开始尝试将这些实际问题“翻译”成学术论文可能的研究课题,并在文档中细致地列出提纲,思考每个选题的价值与可行性:

选题方向A:《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效能提升研究——基于江泉雾江治理的实践分析》

核心问题:如何利用数据技术破解环保监管难题,实现精准治污与长效管理?

实践基础:雾江水污染监测的困境与探索、环保数据共享的尝试、企业排污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实效评估。

理论切入点:数字治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监管技术革新。

初步思考:可重点分析技术赋能如何改变传统监管模式,面临的制度、技术和人才瓶颈,以及提升治理效能的优化路径。

选题方向b:《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逻辑与偏差矫正——以东风县生态政策执行为例》

核心问题:为何良好的政策意图在基层落实时会产生偏差?其内在逻辑是什么?如何建立有效的纠偏机制?

实践基础:东风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张力、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观察与困惑、基层官员面临的多元压力与激励。

理论切入点:政策执行理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模型)、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相容理论、街头官僚理论。

初步思考:可深入剖析政策执行偏差的多重成因(认知、利益、能力、制度等),探讨如何优化政策设计、考核激励与监督问责,促进政策落地生根。

选题方向c:《纵向与横向府际关系视角下的流域协同治理机制构建——以雾江治理为例》

核心问题: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和区域隔阂,构建高效、顺畅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应对复杂的流域性问题?

实践基础:与刘玉凤副市长协作推动卫健、环保数据共享的经历、协调不同部门围绕雾江治理开展工作的体会、遇到的职责不清与推诿扯皮现象。

理论切入点:府际关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

初步思考:可系统梳理雾江治理中府际协作的现状、问题与障碍,从立法、机构、流程、信息、利益协调等维度,提出构建长效协同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