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投资考察(第2页)
秦风表示同意:“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提升业态品质和体验深度,避免昙花一现。”
第二站是雾江民俗文化街。青石板路,仿古建筑,两旁是售卖本地特产、手工艺品和小吃的店铺。但与摩天轮的热闹相比,这里显得冷清许多,不少店铺门可罗雀,老板们坐在门口懒洋洋地晒太阳。
秋雨燕走进一家经营本地刺绣的店铺。店主是位上了年纪的妇人。秋雨燕仔细看着绣品,询问着工艺、传承、售价。
老妇人叹口气:“东西是好东西,就是买的人少。年轻人不喜欢,旅游团来得也少,价格也卖不上去…”
秋雨燕又尝了几家小吃,评价道:“口味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和品牌包装,卫生标准也参差不齐。”
她在一处可以眺望雾江的观景平台停下,看着对岸正在建设中的高楼,缓缓道:“这条街的问题很典型。文化底蕴有,但呈现方式老旧,体验感差,与现代消费需求脱节。它需要的是整体业态升级和内容重生,而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她转向秦风,“在你们的规划里,对这类传统项目,是打算放弃,还是融入新的长廊计划中进行赋能改造?”
秦风神色凝重:“放弃不可能,这是城市的记忆。关键是找到活化的路径。我们考虑在长廊规划中,通过设计大赛、非遗工坊、智慧导览等方式,将其有机串联,注入新活力,但具体模式还在探索。”他坦诚了困境。
秋雨燕未置可否,只是道:“改造的成本和社会风险,会比新建一个项目更高。”
最后一站,车队来到了略显荒凉的三号码头区域。这里与对岸的摩天轮遥相对望,却仿佛是两个世界。老旧废弃的仓库、斑驳的墙壁、零星停泊的破旧渔船,空气中弥漫着江水特有的腥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异味。远处,可以看到“清泉计划”的巨幅广告牌,写着“打造生态新城”,与眼前的景象形成讽刺的对比。
这里,正是规划中“雾江生态文化长廊”意图重点改造和串联的核心区域之一。
秋雨燕下车,踩着坑洼不平的地面,仔细察看着周围的环境。她没有嫌弃这里的破败,眼神反而变得更加专注和锐利,如同一个即将踏上战场的将军在勘察地形。
“这里的土地权属情况复杂吗?拆迁难度评估过没有?”她问得非常实际。
“有一部分是国有闲置资产,有一部分涉及原职工宿舍和少量私产。拆迁量不算巨大,但协调难度不小,特别是部分老居民的情感依托。”秦风如实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