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孤独麦客

第970章 王政(下)(第3页)

 这就是毛邦所说带动风潮的意思。

 当年还有一个山涛,也非常喜欢点评小士族,大加提携。

 大晋朝的寒素官员比例,大部分是那会提上去的。

 但太康过后,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永泰你幸好没说老夫有王濬冲(王戎)之风。”王衍叹了口气,说道:“其实,按老夫的性情,多半也会和濬冲一般无二,都是太白压着。濬冲死后,还莫名其妙欠了一大笔债,都是太白的手笔。”

 毛邦也想起了当年之事,心中暗笑。

 王戎这人就与张华不一样,当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的时候,“未尝进寒素”,“户调门选而已”。

 对了,他是王衍的从兄。

 “文人之外,武人若何?”王衍又问道:“大王以武起家,不能不照拂武人。”

 “纳武学为官学,辅以诏、策。”毛邦答道。

 “国朝太学是摆

设,以此途入官者少之又少,大王是要来真的了。”王衍抚须凝眉,道:“具体方略为何?”

 “今诸武生入学五年后,即可听用为武职。”毛邦说道:“若任诸曹及州郡之官,可仿汉魏太学旧制。”

 “试经?”王衍问道。

 “正是。”

 王衍沉吟不语。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立太学于洛阳,入学新生称为“门人”。

 “门人”入学满两年,试通一经者称为“弟子”,不通者罢遣(退学)。

 “弟子”在读两年,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仅仅只是“补”,是要等缺的,官缺出现后,还要和其他途径入仕的人竞争这个实缺,不一定真能当官。

 不通者等下一年(留级),与后辈同考。

 真当上“文学掌故”后,在职满两年,还可以试通三经,通过者可为“太子舍人”,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太子舍人”在职满两年后,可试通四经,通过者可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郎中”在职满两年后,可试通五经,通过者“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这是曹魏年间的政策,其实途径也很窄,到了国朝后,更窄,很难当官。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可能是入学的官宦子弟感觉自己被骗了,让父辈起来闹。于是有司上奏,说太学生有七千多人了,怎么搞?

 司马炎下诏:“已试经者留之,其余遣还郡国。”

 “留”也不一定能当官,事实上这条门路就是非常窄。

 理论上来说,从门人一路升级,经十年时间、五次考试,可“随才叙用”,实际上最多到弟子,文学掌故这一关就淘汰绝大部分人了。

 因为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你得不到这个官缺。

 而当上太子舍人后,也不需要考试升官了,做点什么不好?成济就是太子舍人,他做的事多大?

 “太白是要大兴官学啊。”王衍说道:“武官能通一经都不容易,通二经者少之又少,能通三经堪为凤毛麟角。”

 其实,也不是没有变通办法,可以降低难度嘛。

 不通过考试肯定是不行的,那样怎么证明你能当政务官?但与太学生用同一份试卷,那太欺负人了,可适当变通,毕竟这是在职考试。

 至于什么级别的武人可以试经,也得有一个标准。

 但不管怎样,门路给出来了。毕竟武职太单一了,有点追求的高级武官都想转文职,所谓“出将入相”。

 “武学、太学、国子学……”王衍的神色间有些烦躁。

 武学都这样了,太学、国子学说不定也要重振。

 把这些明面上是入仕途径,实则摆设的事物用起来,有点改变天下选官格局的意味了,震动不小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