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白衣卿相,浪子柳永!(第2页)

【他一生经历坎坷,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最终以词名流芳后世,被誉为“宋词革新先驱”。】

“柳三变的词,虽然音律严谨,但是其语言俚俗直白,格调不高,难登大雅之堂。”

李清照看到是柳永上榜后,长出了一口气,又坐回摇椅上,看着天幕轻声评价道。

在她看来,柳永的词美则美矣,但是太过俗气,也难怪青楼女子最爱他的词。

【柳永生于福建崇安一个儒学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为五代末期的名儒,父亲柳宜曾任南唐监察御史,入宋后官至工部侍郎。】

【他自幼聪颖,精通诗词音律,早年便有“金鹅峰下一枝笔”的美誉,青年时便以词闻名乡里。】

“哈哈!我大宋又出了一个神童!”

宋太祖赵匡胤看到这里,不禁满心欢喜,开怀大笑地说道。

未来大宋的文化能如此繁荣,正是由无数个柳永、晏殊这样的才子成就的!

【柳永早年热衷功名,但自宋真宗景德元年起多次参加科举均落榜。】

“为何如此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在科考路上坎坷难行呢?”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里,陷入了沉思。

不说宋朝的柳永,就说唐朝的韦庄。

韦庄可谓是才华横溢吧?

可是他六十岁才中进士,这暴露了科举考试的弊端。

更不要说李白和杜甫了,那可是诗仙和诗圣啊!

照样一个因为身份无缘科举,另一个屡试不第穷困潦倒。

这其中,难免有科举考官任人唯亲,以及门阀世家把持朝廷有关!

长此以往,也不知道多少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因为科考不顺而埋没在民间!

“看来,科举制度也要重新整改了!”

李世民想到这里,重重地叹了口气,沉声说道。

【传说,柳永因落第后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自嘲,并自封“白衣卿相”。】

【此词传至宫廷,宋仁宗批其“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导致其多年科场无名。】

【失意期间,柳永长期漂泊于汴京、杭州、苏州等繁华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