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辞三让(第2页)

 但就算再好奇,在他们的眼里,陈耀东依然还是一个孩子。

 “小陈今年多大?”

 “18.”

 “你这年纪,应该还在上学吧?”

 “刚参加完高考。”

 “哦,那考了多少分?”

 “389.”

 “不错啊,报考了哪所大学呢?”

 “北电。”

 “北电?怎么不报北大呢,你是本市的考生,这个分数已经过线了。”

 今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408分,不过那是相对于其他省份的考生标准,对于本地的考生,当然会有扶持。

 但就算有扶持,389分也就是堪堪达到过线的及格线罢了。

 这意味着,陈耀东即便被北大录取了,他也会被调剂到最冷门的专业,比如考古。

 然而他这分数在今年刚恢复招生的北电而言,又是高分选手了。

 其实陈耀东就是今年北电招收的所有学生当中,文化分最高的那个。

 只是他本人还并不知道罢了。

 “好了文兰,人各有志,你就别为难我这小友了。”

 朱光遣刚才去屋里找自己和老伴的相片去了,没想到一出来就看到阿威在打来福……啊呸,是没想到一出来就听到了一帮棋友在‘欺负’自己的小友,于是他毫不犹豫的赶紧站在了陈耀东这一边。

 至于原因嘛,有两点。

 一、他是真心把陈耀东当成朋友来处的,虽然两人年纪是差得大了一点,但是你猜古代为什么会有忘年之交这个成语呢?

 二、陈耀东虽然是上门来给他作画的,但既然登门了,就是客人。身为主人,哪有让客人被‘刁难’的道理?即便这个刁难也不是真的刁难。

 “小友别生气,我这些邻居都没有恶意的。”

 陈耀东当然没那么小气,更何况当初和朱光遣刚见面的时候,自己好像也被问过类似的问题。

 说到底,他只是吃了太年轻的亏。

 但这是幸福的烦恼,他觉得自己可以承受得起。

 又是一番客套之后,朱光遣拿出了他和妻子的一张照片,然后和陈耀东谈了谈他对画稿的期待。

 “嗯,我大概明白朱老您的意思了。”陈耀东总结了下朱光遣的要求之后,加以自己的理解,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把他的构图思路又讲了一遍,然后问道:“是这个意思吗?或者您老还有什么补充的?”

 “对对对,就是这样,要是荷塘里再下点太阳雨就更好了。”

 “这点我记下了,还有吗?”陈耀东并不是凭脑子记,而是真的掏出一张纸写了下来。

 “没了没了。”朱光遣虽然不是画家,但是也知道往一幅画里塞太多东西,反而会影响画的质量,所以不再提更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