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孤立(第2页)

 殷灵毓婉拒了。

 朱元璋没说什么,他知道自己误会了殷灵毓,拉不下脸道歉,这一点脾气自然也在心虚理亏下会去不计较。

 常遇春和徐达,汤和,则少见的一起登上了殷府的门。

 青蘅在生意做大之后就不常在店中,而是在府上研究新点心,新精油,不打算一味依靠殷灵毓,坐吃山空,如今有客来访,便亲自给他们上了点心茶水。

 “何必自绝于众人?”常遇春问殷灵毓。

 殷灵毓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告诉了常遇春。

 “盘子里的点心就这么多,大家分一分,青蘅就没得吃了。”

 “而一直饿着的人……你们见的应当很多,不是吗?”

 天底下的地就那么多,士绅分一分,百姓就没有地种了。

 几人当然听得懂,几人是元末杀出来的,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哑口无言。

 而读书人,有了功名就可以有一部分田产不交税,就可以将大量田产挂在他们的名下,一个家族培养出几个读书人,就可以合理的避税上几百亩田产,减少的税收就是他们从大明身上吸的血。

 当国库逐渐被蛀空的时候,恐怕朝廷就不得不向平民百姓加征税收,可是盘剥的却不是应该被盘剥的。

 长此以往,只会让百姓过得更苦罢了,他们名下田契叠起来竟能比圣贤书还厚三分,偏生衙门里黄册年年造,土地年年涨,税收却年年少。

 圣贤道理千斤重,不及免粮四两轻。

 有这样的优待,甚至还有人在想念元朝,想着得寸进尺,也不能全怪朱元璋狠心震慑,绝不退让。

 是他们太贪婪。

 这些殷灵毓也都在奏折上写了上去,朱元璋那天撇开其他折子看了足足两个时辰,最后拉着朱标,仔细算了一笔账。

 秀才,举人,进士……

 免税,隐田,诡寄……

 奉天殿的灯火亮了半夜,最终以一场打砸声结束。

 随后,朱元璋一改往日对于读书人的拉拢和敬重,对士绅下起了狠手,不仅是锦衣卫,还将功名的免税制度取消,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殿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