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感受到紧迫的秦时墨钰

 第449章 感受到紧迫的秦时墨钰 

 “终于来了么?”
 

 秦时墨钰指尖一捻,将【夏太后死】的情报,置于油灯之上。墈书屋 哽薪蕞全
 

 橘黄火舌舔舐着丝帛,墨迹迅速蜷曲、焦黑,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消散无踪。
 

 如果将始皇帝嬴政波澜壮阔的一生,标注出几个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点。
 

 那么,其一,是生于赵地,饱尝世间冷暖,于屈辱和杀机中磨砺出坚忍狠厉的心性;
 

 其二,是归于秦土,在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中,奇迹般地登上了太子之位。
 

 而第三个,便是此刻这两份情报所预示的风暴了。
 

 夏太后的死,看似只是一位老妇人的寿终正寝,但在秦王宫的权力天平上,却意味着一枚至关重要的砝码被骤然抽离。
 

 原本由华阳太后所代表的楚系外戚、赵太后与相邦吕不韦所代表的相党势力,以及夏太后所维系的王党旧臣,三足鼎立的脆弱平衡,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
 

 夏太后一死,本该由秦王继承的王党势力,将无可避免地,重新归于嬴政的手中。
 

 再加之年龄的增长,两者相合,便给了他亲政的基础。
 

 这,是第一个变局。
 

 而另一份情报,长安君成??率援军,助前线攻赵的大将蒙骜,则更是这盘棋局中吕不韦对华阳太后的楚系势力,所布下的一步杀招。
 

 成??,嬴政的异母弟,是除了嬴政之外,另一个王储,合法的王位继承人。
 

 正史如何,墨钰不得而知。
 

 但在秦时明月的世界线中,这一事件的结果清淅明确。
 

 吕不韦,这位权倾朝野的相邦,会“帮助”长安君,在屯留“被动造反”。
 

 而且,还是前脚刚刚“帮”他竖起反旗,后脚就派出大军与刺客,以平叛之名,一刀将其捅死的那种。
 

 虽说原着中的执行者,八玲胧与黑白玄翦,被他或杀灭,或挖了墙角。
 

 但对吕不韦而言,不过是换把刀的事,对整体谋略而言,并没有任何改变。
 

 不得不说,这一手,狠辣而精准。
 

 将秦国另一个有资格登上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从物理层面彻底抹除。
 

 不仅彻底斩断了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势力,通过扶持新君来延续权柄的最后希望,也让整个秦国的政治天平,彻底向赵太后与吕不韦的相党一系倾斜。
 

 但与此同时,它也让嬴政的王位,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固与不可动摇。
 

 平衡一旦被打破,接踵而至的,必然是王与相之间,不死不休的争斗。
 

 正常而言,这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正处于上升期、意图吞并六合的强国而言,是足以致命的内耗。
 

 尤其是在这之后,还有一个被吕不韦亲手送进宫,即将掀起更大风浪的嫪毐在虎视眈眈。
 

 赵太后,那个在权力与欲望中迷失的女人,更是一个不可控的、随时可能暴雷的炸弹。_?*小?%±说/?宅?3 ¥°首¥ˉ发?!
 

 王党、相党、楚系残馀势力,再加之一个即将崛起的“阉党”。
 

 如此复杂的内部斗争,一着不慎,便会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六世君王所积累的国力与底蕴,消耗得一干二净。
 

 届时,大一统的千秋伟业,转瞬间便会沦为一场幻梦。
 

 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与大概率事件。
 

 可偏偏,历史的走向,却诡异地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弯。
 

 在王与相的斗争最为激烈,甚至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吕不韦,这位被后世无数人评为“奸商”的权相,却做出了一个让天下所有智者都为之沉默的选择。
 

 他没有反抗。
 

 面对那位年轻君主冰冷的屠刀,他选择了退让,选择了放弃一切。
 

 甚至在嬴政已经为他留下一条生路的情况下,他效仿昔日的商君,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全秦国的法度与元气,饮下鸩酒,“戴罪自杀”。
 

 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斩断了相党一系所有东山再起的借口与可能,也为嬴政的亲政,献上了最后的,也是最沉重的一份“贺礼”。
 

 将一个完整的、内部再无掣肘的、国力几乎未损的强大秦国,完完整整地交到了嬴政手中。
 

 这背后,到底纠缠着多少秦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交织着多少七国之间合纵连横的阴影?又牵扯了多少诸子百家在时代洪流下的选择与站队?
 

 后人已无从得知。
 

 但可以想象的是,在这关系到整个天下未来数百年格局的命运节点,天下列国的有识之士,无论他们是心怀天下,还是各为其主,都绝不可能选择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