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订单
\"什么?要防火处理?\"技术科的李工程师推了推眼镜,眉头皱成\"川\"字,\"丝绸被面做防火处理,这不是难为人吗!\"
林乔翻看着客户发来的技术规范,同样感到棘手。这份追加订单价值八万美元,是原订单的两倍,但要求所有产品必须通过国际b1级防火标准——这在当时的国内纺织业几乎是闻所未闻的要求。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各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争论不休。周厂长敲了敲桌子:\"安静!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是要想办法。林科长,你有什么建议?\"
被突然点名,林乔放下文件。她昨晚已经用系统的\"国际市场预测\"功能查询过相关技术,心里有些底。
\"我查过资料,国外确实有纺织品防火技术,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后整理工艺,用阻燃剂浸泡;另一种是混纺阻燃纤维。\"她翻开笔记本,\"后整理工艺简单但效果不持久,水洗几次就失效;混纺工艺复杂但耐用,正好符合客户'耐洗50次以上'的要求。\"
全场安静了几秒。李工程师惊讶地看着她:\"林科长还懂纺织技术?\"
\"不懂,但我懂查资料。\"林乔微笑,\"去年《国际纺织技术》上有篇论文专门讲这个,我托外贸公司的朋友复印的。\"
这当然是托词,实际信息来自系统。但长期使用系统让她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现在即使不依赖系统,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问题是,我们上哪找这种阻燃纤维?\"李工程师问出了关键。
\"系统,\"林乔在脑海中迅速询问,\"'供应链优化'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分析中...建议:天津化工厂新研发的'阻燃-76'型改性涤纶纤维符合要求,尚未量产但有小批试制品。需消耗100积分建立联系渠道。\"
\"确认。\"
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林乔立刻掌握了天津化工厂这项新产品的全部参数、联系人甚至内部报价。
\"天津化工厂新研发了一种阻燃纤维,正好适合。\"她从容地说,\"我可以去联系样品。\"
周厂长一拍桌子:\"好!林科长负责原料,李工负责工艺试验,一周内出样品!\"
散会后,林乔立刻给天津化工厂的技术科打电话。对方起初很惊讶这个小厂怎么会知道他们的新产品,但在林乔专业的询问下,很快答应寄来样品。
三天后,样品到手,李工程师立刻组织试验。但问题又来了——这种新纤维与蚕丝混纺时容易起球,影响手感。
\"要不降低比例?\"技术员小王提议。
\"不行,低于30%达不到防火标准。\"李工程师愁眉不展。
林乔站在车间里,看着老师傅们一筹莫展,突然想起父亲林建国曾经提过的\"柔性梳理\"工艺。父亲是八级钳工,虽然不直接负责纺织工序,但多年经验积累了不少诀窍。
\"爸,\"当晚回家,林乔迫不及待地问,\"您听说过'柔性梳理'吗?就是处理不同材质混纺时的特殊工艺。\"
林建国放下酒杯,略显惊讶:\"你怎么知道这个?那是老法子,现在很少有人用了。\"
\"能教教我吗?厂里遇到技术难题...\"林乔简单解释了阻燃纤维的问题。
林建国眼睛一亮,立刻找来纸笔,画起了示意图:\"关键在于梳理机的转速和温度控制...\"
第二天,林乔带着父亲的建议回到车间。李工程师将信将疑,但还是按方法调整了设备。令人惊喜的是,经过\"柔性梳理\"处理的混纺丝,不仅不起球,手感还比之前更柔顺!
\"神了!\"李工程师摸着样品连连赞叹,\"林科长,你这是从哪学来的?\"
\"家传的。\"林乔不无骄傲地说。父亲多年的经验,就这样通过她转化为生产力,这种成就感比任何系统奖励都来得真实。
经过漫长而紧张的等待,好消息终于传来——样品成功通过了客户的严格检测!这意味着追加订单正式落地,厂里的业务又迎来了新的高峰。
为了庆祝这一重大成就,厂里决定再次召开庆功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连区领导都亲临现场,这无疑给整个活动增添了更多的荣耀和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