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特区两周年大会(第2页)
但我也必须强调,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就像怀孕一样,最初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千万不要做急躁的渔夫,总想立刻钓到大鱼,一旦钓不到大鱼,就想换个地方,这样不对。工业化是一场与时间的战争,而这个时间就是培养人才的时间,起码需要两到三代人,需要耐心,需要定力。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特区的工业化终有一天会实现。
戈辉大声的告诉与会者:特区,有钱,有人,有技术,与列强的所有合作项目都将在两到三年内全部落成。这将是特区工业化进程中,迈出的最坚实的一步。
在军事方面,戈辉着重介绍了5月27日签定的《日清朝阳条约》。经过一个半月的运作,清国的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总理大臣袁世凯、特区总督戈辉,完成签字用印。日本的明治天皇、首相西园寺公望、外相林董、日占朝鲜王朝高宗李熙(后来继位的是李拓,就在明年),完成了签字并用印,条约正式生效。按照条约附件上的支付计划,十月一日之前,第一批1亿两999纯银将运抵锦州港区。
七千多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在为白银鼓掌。
孙再芝坐在台下,一边鼓掌,一边注视着在主席台做报告的戈辉,他还是不能理解,口中喃喃:“戈辉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放在别人身上,包括我自己在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偏偏被戈辉实现了。”
“这有什么不理解的!”黄星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天下气运共八斗,戈辉独占一石,余者共欠二斗。”
吭,宋孝仁差点没憋住笑出声来,连忙提醒:“两位,咱们在听会呢!能不开玩笑吗?”
陈怀宁也在感慨,自己面前的纸质报告上,纤细的宋体字,清晰、整齐、漂亮,全场七千多人,人手一份,一万几千字,十好几页,放在哪里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人家不但做了,而且做得十分完美。
与会者感慨,那些记者们同样十分感慨。很多记者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特区大会了。相比两年前的第一次,这次大会的准备更加充分。
第一次特区大会还是在帐篷里召开的,而这一次已经有专门的封闭式会场了。
主会场是一个两层楼的临时建筑,用工字钢做框架,用混凝土砌块和大面积玻璃窗做了围墙,从外面看就是一个巨大的仓库。等新奉天具备基本功能之后,这里将被拆除。除了主会场,还有十个同样仓库风格的小型分会场,将来也是要拆除的。
第一次大会时的电影机,拍摄的内容都是无声的,这次换成了有声电影机,两层楼加一起,三十几架电影机,多角度,全方位拍摄。
最重要的是这次大会,有吹出冷风的空调,想象一下,七千多人的会场,如果没有空调,八月盛夏,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中暑。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外事局顾问)感慨道:“我是在见证历史,三年,仅仅用了三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香港《德臣报》记者端纳(外事局顾问)在笔记上认真地写道:“这里在创造奇迹,创造属于人类的奇迹,虽然这里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但是这里的东西,让自诩来自文明世界的我们,眼前一亮,震惊和不加掩饰的赞叹。”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八月,朝阳在开大会,北京紫禁城乾清宫,也在开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到1906年初,北京朝廷为了挽救危局,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等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
历史上,兵部侍郎徐世昌和商部右丞绍英,都在出访西洋的五大臣名单之中。1905年9月24日,正值使团在北京正阳门车站上车准备出发时,遭革命党人吴樾炸弹袭击。绍英等受伤,徐世昌兼任巡警部尚书也走不了,只好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代替绍英和徐世昌出访。
1906年七八月份,两批出洋考虑的五大臣,先后回国,回到北京。
出访日本和欧洲诸国的载泽、李盛铎、尚其亨等人,在梁启超、杨度等人写好的关于实行宪政的文章基础上,草拟了一份“考察宪政报告”,向重新执政的光绪皇帝复命,正式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并且特别强调“立宪,利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心思巧妙,耐人寻味。
出访美国、意大利的戴鸿慈、端方等人,根据从国外带回来的关于宪政的资料,编写出《欧美政治要义》一书,将欧美各国的政体或者相关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简略的介绍,不仅对于改革政治和其他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使光绪皇帝和当权亲贵对于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宪政知识有所增长,有利于基本国策的确定。
8月7日,光绪皇帝在乾清宫召见出访西洋五大臣及主要随员,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