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316章 戈辉归来

三天后,由三艘巡洋舰组成的编队正在接近锦州港区外海。

 

伊娃站在巡洋舰的前甲板上,举着望远镜观察着,口中惊喜道:“这就是锦州港区吗?居然有高楼,港口上有好多的大船,果然和清国沿岸的城市不一样。”

 

“这是特区重点建设的港口城市,他和旁边的锦西港区一起,成为朝锦工业区最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戈辉解释道:“两个港区的二期工程都在建设,到1909年末,二期工程结束时,两个港区将并列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港口。”

 

伊娃听出了戈辉声音里的自信,转回身看向戈辉,脸上笑容绽放,卡姿兰大眼睛里似乎在说——我不信。

 

戈辉也笑了,然后肯定地说道:“你会有机会看到的,伟大的人民会创造伟大的未来。”

 

“人民?难道不应该是你的正确决策吗?为什么是人民?”伊娃诧异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也是人民的一员,只是刚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戈辉认真地说道。

 

伊娃的卡姿兰大眼睛眨呀眨的并没有说什么,她理解成这是戈辉在自谦,懂得适当谦虚的男人,应该不会太坏。

 

说话间,巡洋舰编队已经在港区外海临时停车。没过多久,拖轮到达,引水员登船。

 

11月18日,下午,载着戈辉一行的德国巡洋舰,在拖轮的帮助下,靠泊锦州港。

 

宁远、王超辉、程天运、杨双,禁卫军四总部的一号都在码头上等候,他们已经看到站在船舷上的戈辉了,旁边那个德国女军官,应该就是未来的正牌大嫂了。

 

在宁远他们四人斜后方不远处,停着一辆枭龙甲型军车,皮特黄坐在车里,正在用望远镜观察船舷上的戈辉和德国女军官。

 

啧啧啧,皮特黄感叹道:“太漂亮!你看那个德国女军官。”他来锦州港区确实是来迎接戈辉的,顺便告诉戈辉,他制造了新的压力机。

 

坐在驾驶席上的孙勉问道:“红楼的四位1号都来了,我们真的要过去吗?”

 

“来都来了,我还真不信他们会把我赶走。”皮特黄无所谓道。

 

“他下船了,我们该过去了。”孙勉提醒道。

 

戈辉是第一个走下船梯的,宁远、王超辉、程天运、杨双,立即迎上去,敬礼、拥抱、问候。戈辉给他们介绍伊娃,并强调了“未婚妻”的身份定位。

 

宁远的德语说的越来越好,接下来的沟通主要以宁远为主。

 

伊娃介绍德国的军工专家,宁远与德国军工技术专家亲切交流。

 

戈辉则是一脸意外地看着皮特黄和孙勉:“你们俩什么意思?专门来接我的?”

 

“确实是来迎接你的,顺带告诉你,我们制造了新的压机。”皮特黄说道。

 

“你是说……”戈辉立即想到了去年看到的8000吨大压机,想到了皮特黄给他画的饼:“那个……做出来了?”

 

皮特黄和孙勉一起点头,皮特黄补充道:“还有金属挤压机,立式和卧式都做出来了。”

 

“好!”戈辉赞道:“处理完今天的接待工作,明天直接去你那里。”

 

“特区长官孙先生和特区教育局长张先生(张謇)到了。”兰方舟轻声提醒道。

 

戈辉和皮特黄简单说了几句,立即去迎孙再芝和张謇。锦州港务大学和德国基尔大学合作办学,还是应该由特区政府主导,军方牵线可以,具体谈判就不要参与了,毕竟这和打仗没关系。

 

十几天前,孙再芝就收到了戈辉的电报,为此还做了充分的准备,能够与列强的大学合作,提高特区的教育质量,孙再芝由衷地佩服戈辉。

 

孙再芝和张謇昨天就来到了锦州港区,入住港务局招待所。今天本来也会和宁远等人同时到达码头,但是临出发前,陈添画递给孙再芝一封密信,让已经从沙发上站起来的孙再芝,又坐下了。

 

密信是清国同仁会华南分部给胡又岷的资金请求,胡又岷又让人送到孙再芝这里。缺钱、缺枪、缺人。钱和枪就是字面意思,缺人,是缺合格的领导,没有合格的带头人怎么抗清。

 

“遁初(宋孝仁号),你怎么看。”孙再芝随手把密信递给宋孝仁:“特区政府的账上趴着很多钱,却没有一文钱是可以随意调用的,而抗清运动又没钱不行。”

 

宋孝仁快速浏览了一遍密信,快速思虑了一番后,说道:“直接调用特区账号上的钱肯定是不行,就是我们同意,刘城局长也不会同意,他把特区的钱袋子看得严严实实的。再说,特区与清廷是合作关系,或者说特区一直在利用清廷,所以特区非但没有抗清的意愿,反而希望清廷能坚持的更久一些,因为特区发展需要稳定,不光是特区管辖区域内的稳定,也包括整个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的稳定。用戈辉的话说,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安下心来赚钱。”

 

“照你这么说,特区反而成了我们推翻满清朝廷的障碍了?”孙再芝皱眉道:“但我们必须得弄到钱。”

 

“也不是,关键看我们怎么利用这层关系,毕竟您是特区政府的一号长官。是阻力还是助力,完全看我们怎么活用您的这层身份。”宋孝仁耐心地分析道:“再说,清廷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斯命之所属,不管特区愿不愿意看到,都无法改变,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些许的延缓,勉强续命,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