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不敢置信(第3页)

 如今李成桂废黜了与大明敌对的高丽王后,转而向大明俯首称臣,并请求承认其地位。

 起初朱元璋未予理会,但后来还是给予了回应,甚至应其要求为高丽改名,定为“朝鲜”。

 于是便有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

 “高丽,谓之小中华,有明近三百年,忠贞不二!”

 对此,朱政却不以为然。

 在他眼中,高丽如同紧随华夏这只威猛雄狮之后的野犬。

 雄狮强健时,它便温顺地拾取残余食物;但若雄狮显出衰弱,它就会暴露出真面目,凶狠扑向猎物,试图夺取原本属于雄狮的食物。

 朱政心中最挂念的是倭国。

 目前,倭国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分别由南朝的后龟山王和北朝的后小松王统治,双方皆宣称自身为正统。

 北朝占据了上风。

 在这场战乱中失利的贵族,以及受其牵连的人,集结武士、商人和浪人,频繁袭击大明沿海地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外,那些在太祖开国时被击败的敌人的残党,也逃至海外成为海盗。

 这两股势力共同构成了大明沿海的最大威胁——倭寇。

 朱政沉思良久,才缓缓回过神来。

 他转头看向郑和,微笑着肯定道:“很好,我没有看错你。

 这次出海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为主子尽忠是奴才的职责所在,不敢邀功。”郑和谦逊地回答。

 “不必如此拘谨,有功劳就是有功劳。”朱政笑着摆手,“这次我会重重奖赏你,还有随行的锦衣卫外事侦缉司成员,甚至那些不幸牺牲或受伤的人员都会得到应有的抚恤。

 我对忠诚效力于我的人从不吝啬。”

 “多谢主子恩典!”郑和连忙低头致谢。

 忽然,他想起一事,忙补充道:“对了,主子曾特别吩咐我调查倭国银矿的情况……”

 郑和禀报道:“主子交代之事,奴婢已核查明白。”

 随即,他从袖中取出一张详尽的地图,展开递于朱政面前,请其审阅。

 接着,郑和以指尖轻点一处标示清晰的位置,说道:“此次出海,奴婢不仅记录了安全航线,还测绘了沿途地貌。

 此处位于倭国西境,应正是主子提及的石见银山!”

 郑和继续道:“奴婢曾设法接近并实地考察,结果如主子所言,矿脉极其丰饶。

 倭国人每年开采的白银数量难以计数,且持续多年,储量仍不见减少,实在令人震撼。”

 说到这里,郑和语气中透着几分惊异,“起初,我对倭国的印象和其他人无异,以为不过是贫瘠蛮荒之地,才会屡次犯我大明边境。

 没想到如今得知,竟隐藏如此巨大的宝藏!”

 朱政听后微微一笑,道:“果真如此,那倭人真是愚蠢至极,既拥有这般富饶之地,却还要频频侵扰我国。”稍作停顿,他从袖内取出一颗黄澄澄的椭圆状物,递与郑和,笑道:“你看此物,可曾在倭国见过?”

 郑和将地图收好,接过那物事端详一番,又摇头答道:“未曾见过,不知此为何物。”

 “回禀主子,不曾见过,这是何物?”

 朱政含笑解释:“此物名为土豆,乃我自海外番人处所得。

 据传,源于倭国,是一种产量极高的作物。”

 “土豆?倭国来的作物?”

 郑和微怔,随即好奇追问:“敢问主子,此物究竟产量几何?”

 “三十石,甚至可能更高!”朱政语气惊人,“且一年可种两茬。”

 “三十石?甚至更多?”

 郑和瞪大双眼,满面难以置信。

 他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他并非不知民间疾苦的权贵子弟,对农耕之事颇为熟悉。

 可越是了解,越觉此事不可思议。

 在入宫前,他不过是寻常百姓,深知粮田收成艰难。

 现今大明各地田的收成,大多不过一石或两石,两石以上已是难得丰收。

 即便肥沃良田,也需天时地利,精心照料,才能达三石。

 而今小王子所言土豆,竟有亩产三十石,甚至更多,较之普通收成提升十倍有余。

 这意味着什么?若属实,天下必将为之震动,灾荒饥饿或将远去,无数人亦不会因饥饿而亡。

 从此,再无需担忧粮食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