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乱局(第3页)

 “不瞒你说,朕继位多年,一直苦于世家掣肘,致使许多理想抱负无法施展,景泽总说,你甚是聪慧,总有令人意外的破局之法,不知在此事上,能否帮朕?”

 王秀秀连忙躬身行礼,“陛下折煞臣妾了!”

 “不必妄自菲薄,你有办法,朕便是三拜九叩也使得!”

 陆南城这话说的极重,王秀秀听了也不敢再藏私,只道:“臣妾如今不仅是大乾万千百姓中的一员,更是靖王侧妃,陛下有用的到的地方,臣妾自是义不容辞。”

 二人对坐。

 王秀秀跪坐案前,抽出案上三根毛笔,将毛笔并排而立。

 "朝堂如今便是这般——以王氏、崔氏、李氏为首,宗族姻亲同气连枝。"

 她突然抽走中间那根,剩下两根轰然倒塌:"唯有广开恩科..."

 又从笔筒抓出把插入其中,"寒门入仕,便成这般——"

 笔杆纵横交错,竟自成经纬。

 最妙的是那三根,此刻已被牢牢卡死在网格中,再不能兴风作浪。

 “相互制衡,方能上行下效。”

 陆南城盯着这精巧的模型,忽然大笑“好!好!好啊!”

 "臣妾要说的,还有另一重意思。"

 她突然解下腰间鱼袋,"大乾规矩,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此物,有见驾的机会,可若民间书生农人真有治水良策呢?"

 皇帝猛地怔住。

 他想起景泽说的,去岁沛河决堤前,地方上早有预兆。

 后经细查,曾有个被京兆伊官差拦在外的青衫举子冒死上报。

 三日后,那书生见上报无路,最后跳河淹死在归家途中。

 "陛下。"王秀秀的声音忽然放轻,"真正的门槛,不该在宫门,而在..."

 她指尖轻点心口,"这里。"

 “读书人有治世之大才,地间农人亦有其聪慧异人之处。”

 窗外惊雷炸响,暴雨骤至。

 陆南城望着被雨打湿的奏折——那正是琅琊王氏请封世子的折子。

 墨迹晕染间,他忽然看清了自己多年来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