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月亮山的牯脏节:神秘苗寨的祭典传奇(第2页)
我还遇到了来自东北吉林的代课老师张连恒。1994年9月,他因被贵州榕江侗族、苗族独特服饰吸引,来到月亮山支教。初到这里,他极不适应,月亮山人信鬼不信医的观念让学医的他难以理解。他曾为一位21岁女孩治病,却因村民请鬼师,将病人送下山。后来,他凭借医术声名远扬,村民虽称他为鬼师,他也渐渐明白在月亮山,鬼师与医生职责相通。张连恒眼中的月亮山“穷得可怜,脏得可怕”,他决心投身教育改革,开办普通话教学、英语班,推行勤工俭学,种萝卜白菜、搞药材基地,赢得村民认可与政府表扬,获评贵州十佳教师。然而,两年后他还是离开了,离开原因不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牯脏节至,祭典盛景
牯脏节的氛围愈发浓烈,加两村热闹非凡。芦笙声此起彼伏,全村男女盛装迎接各地来客。我作为省城来的客人,受到热情款待。在村口,我品尝了苗族的刀头肉,喝了拦路酒,随后乡干部以政府名义给“牯脏头”送礼,表达关怀。
芦笙队在“牯脏头”王老年家前欢舞后,转至场坝。王老年43岁,妻子38岁,上有70岁老母,下有两男两女,家庭幸福美满。成为“牯脏头”需经严格考验,王老年身体康健,得以担当此任。鬼师在祭祀前念诵祖先名字,长达两小时,其超凡记忆力令人惊叹。23时左右,铜鼓敲响,鼓声终日不绝。据说加两村原有12个铜鼓,现仅存8个,其余4个被卖到台湾,每个售价数千块。
祭祀仪式上,人们献上以糯米为主,搭配鱼、肉、牛角酒的祭品,置于场坝中央。鬼师庄重念诵祖先名字,告知节日来临,恭请祖先享用祭品。半小时后,祭祀结束,众人呐喊,取回祭品,芦笙再度吹响,回荡山谷。
我来到杨老六家,他在加两村算有钱人,因仪表堂堂,有“九十九”的外号,意为有99个情人。杨老六兄弟三人各自养牛,准备祭祖,他们认为苗族十年杀一头牛,相比汉族每年杀猪,并不浪费。他家有一面约200年历史的铜鼓,做工精致,鼓面有13颗星。关于铜鼓,我与他交流时发现语言障碍带来的文化隔阂,虽努力探寻铜鼓在苗语中的原始意义,却难以深入。杨老六还告知,村里原有更多铜鼓,部分因台湾商人高价收购而流失,1800元对月亮山苗民而言是笔巨款,在生存面前,文物保护也显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