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暗流再一次的开始流动(第2页)
王强沉默了。编曲上的融合,舞台上的呈现,这都是他接下来必须攻克的难题。江晓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点出了问题所在。他知道,江晓这是在逼着他自己去思考,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周末,基地会请几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过来,做一个小型的交流工坊,有研究民族音乐的,有搞舞台美术的,也有研究传统服饰的。你去听听,或许会有启发。”江晓最后说道,“记住,王强,真诚是你的起点,但不是终点。你需要用实力,让这份真诚站得更稳。”
挂了电话,王强坐在练习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风骨》的音轨,陷入了沉思。江晓的话,点醒了他。他不能满足于仅仅找到“竹”这个元素,更要思考如何让它真正地“活”在自己的音乐里,活在舞台上。
小胖看他脸色不对,凑过来问:“咋了强哥?江老师批评你了?”
王强摇摇头:“不算批评,是提醒。”他把江晓的话转述了一遍。
小胖听完,也皱起了眉头:“融合……层次……写意……哎呀,搞艺术的就是麻烦!要我说,强哥你就抱着吉他上去唱,后面大屏幕放一片竹林ppt,简单直接!”
“你以为是公司年会啊?”王强没好气地说,但心里却也觉得棘手。舞台呈现,他确实还没仔细想过。
接下来的几天,王强一边继续打磨《风骨》的编曲,尝试让那些竹音采样更自然地融入旋律和节奏,一边开始查阅资料,思考舞台视觉的问题。他看了很多关于现代舞、装置艺术、灯光设计的案例,希望能找到一些灵感。
周末的艺术家交流工坊,王强和小胖都去了。来的艺术家确实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一位研究民族音乐的老教授,讲解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其中就提到了竹制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它们与自然、祭祀活动的紧密联系。这让王强对竹乐器的理解,又多了一个维度。
一位年轻的舞台美术设计师,分享了他如何运用光影、线条和极简的道具,在舞台上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他展示的一个案例,是用几束追光和地面投影,模拟出森林的纵深感和神秘感,让王强眼前一亮。也许,他并不需要真实的竹子,也能在舞台上造出一片“竹林”?
还有一位研究传统服饰的女士,谈到了“写意”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她说,有时候,一件衣服的剪裁、一种颜色的运用,甚至一个盘扣的细节,就能传递出比繁复装饰更深远的意境。她提到了古代文人喜欢的素色长衫,那种简洁线条中透出的风骨。
这场工坊,像及时雨,给王强带来了很多启发。他开始构思一个更大胆的舞台方案:灯光是主角,用变化的绿、白、灰光束,在舞台上切割出竹林的剪影和光影效果;服装上,放弃复杂的装饰,选择一件改良式的素色长衫,面料挺括,剪裁利落,突出“风骨”的挺拔感;至于乐器,除了他的吉他,或许可以请白师傅,带着他那支充满“风声”的竹笛,一同登台?如果不行,也可以将笛声通过音响更突出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