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78章 君臣相背(第2页)

 镇抚使习惯了徐天赐不避杨植,回复道:“据说圣上在天津照常易服出游,似乎并无大碍。”

 北通州距北京非常近,骑毛驴都能即日到达。正德到通州次日,杨廷和与一群重臣联名的奏疏又到了:“郊祀大礼尚未举行,况明年祀期又近。祖宗旧制一岁一郊礼不可缺;伏望亟命钦天监先择今年郊日,仍以礼部议上祭告献俘诸礼”。

 正德的精神状态不错,骨折一百天后也好了个七七八八,只要他端着皇帝的架子,任谁也看不出端倪,完全可以出现在群臣面前。

 这封奏疏一是催正德回京郊祀,二是说礼部制订的献俘礼仪要与正德商议。

 正德看着奏疏沉吟片刻,令大太监张永把江彬唤来,对两人说:“本总督不想回北京,直接带外四家去宣化,有什么办法吗?”

 朝廷礼制是大明最高端最前沿的学问,大明王朝亿兆人口中,能掌握这门学问的人不会超过五个,江彬一个大老粗哪里懂这里面的门道!他吱唔几句说道:“要不让宣大二镇开启边衅?”

 正德稍一思索,拍案叫好:这个思路绝了!居然越是没有学问的大老粗越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好,你有心了!本总督不用跟朝臣掰扯,你去做吧!”

 江彬叩拜后而去。正德如释重负,站起来在屋内走几步,对张永道:“这里不用你侍候了,这些奏疏,本总督已经批了,你拿去给文渊阁草诏吧!”

 次日上午,一堆批过的奏疏装在档案袋里从北通州送到了文渊阁。杨廷和确认过档案袋的封印后,解开袋子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文件扫一眼,脸色平静地把它放到一边,又翻了翻其他的奏疏后,便吩咐中书舍人进来把奏疏拿去制诏书。

 两日后,正德在北通州收到礼部尚书毛澄及其他重臣联署的奏疏。其内容是礼部制定的献俘典礼及处置朱宸濠流程,经过最有权力的高官一致背书。

 奏疏曰:“宸濠反逆,皇上亲率六师,往正其罪,与宣德间亲征汉庶人高煦故事相同,但一应礼仪无从查考。”

 然后礼部规划了正德的行进路线,从正阳门进宫告天地太庙社稷,在奉先殿接见朝臣,次日向皇太后请安后,正德御午门楼接受文武百官朝见,行献俘礼诏告天下、百官上表庆贺云云。

 正德不是在礼制上较真的人,他想了想,写了一份简单诏书回给毛澄等人曰:“宸濠,朕自有处置。余如所拟。”

 诏书首先送到文渊阁,杨廷和看后请四辅毛纪及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一齐来到东朝房,把诏书传给他们看:“大家看看圣上给我们的回诏。”

 诏书只有一句话,众人扫一眼即知,看后不由疑惑不解:朱宸濠应该是献俘典礼的另一个主角,圣上却把朱宸濠排除在典礼之外,这是什么意思?

 罗钦顺是吏部尚书为外朝之首,先向杨廷和发问道:“石斋,圣上意欲何为?”

 杨廷和叹口气道:“还请杨大司徒说明一下。”

 户部尚书杨潭看一眼众人,又看看角落里听记的锦衣卫小校,说道:“上月圣上召我漏夜赶赴天津行在,问起征沙漠筹备粮饷之事。圣上可能在北通州即处决宸逆,然后率军直奔宣化府。”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

 几天后是丁丑日,司礼监太监魏彬从北通州来到北京传旨,让朝廷文武各个衙门只留一名佐贰官,凡是在京的官员连同内阁、皇亲、公侯伯、驸马俱赴北通州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