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116章 大典之后(第3页)


 但子不语怪力乱神!你是翰林,参与经筵的机会多,千万不要在皇上面前谈什么宿命前世,更不要提王阳明说你有宿慧!不然我一个气学领袖、圣贤门徒,没脸进孔庙没法做人!”


 杨植拍胸脯保证:“老师放心!弟子虽然惯于造势,但从来不靠歪门邪道实现目标!”


 罗老师相信了杨植,吞吞吐吐又问道:“你现在中了进士,而且是一甲,今后有什么打算?”


 杨植疑惑道:“弟子当然是先回凤阳了!”


 罗老师咬咬牙又追问:“那你从凤阳回到翰林院报到后呢?”


 “当然是去国史馆读书呀!”杨植看看老师扭扭捏捏的样子,虚心回复道:“老师教导弟子清心寡欲,弟子自然服得!”


 又怕你不来,又怕你乱来!


 罗钦顺为了唤起杨植的回忆,便提醒道:“那天你考上秀才后来南京吏部拜老夫为师,说了什么豪言壮语,还记得么?”


 杨植仿佛恍然大悟:“记得!自然记得!老师放心,弟子这就回南京准备!这叫做关外文章从关内做起!”


 根本跟不上弟子的思路!为什么要去南京准备?你的岳父李充嗣无权无势,空挂了一个少保司空衔而已!


 难道他又想立个军功,让自己蹭?


 这个弟子的心思比女人还难猜!


 罗老师心累了,端起茶盏道:“请喝茶!”


 对于新科进士,朝廷非常优容,不但走官邮免费让他们到处寄信,还给了非常长的假期,让进士登科后回老家光宗耀祖,顺便探望父母。


 按这年头的观念,出仕即丢下父母妻儿报效皇帝以身许国,不能侍奉双亲堂前尽孝,不能与妻子儿女享天伦之乐,从今往后只能偶尔回乡一两次。所以社会上会给文官极大的尊重和体面。


 杨植此刻就享受了这些尊重和体面,他回去时沿途征用车船民夫,一路无话来到淮安府,转凤阳运河回到家乡。


 这次回家不同以往,凤阳知府、知县亲自在码头相迎,派仪仗一路吹吹打打把杨植送回家,沿途府学、县学生员和社学童生夹道欢迎。


 来到街口看到工人在施工,要建一座进士牌坊,家里院墙又高了一尺,牌匾没有换,知府亲自题了一幅对联:一门诗礼流濠水 千载香烟锁苗山。


 礼法上李婉儿是杨家主母,袁冯夫妻、郭雪按宾客之礼接待了李婉儿,已经买下了邻居的屋子粉刷一新给李婉儿居住。


 杨植不满地说:“花这个钱干嘛?我是肯定不会把郭雪和婉儿留在凤阳的,我会在北京买房子!”


 冯氏嗫嚅道:“那大宝二宝呢,他们长大了呢总得要有地方住!”


 这倒是一个麻烦,杨植仔细琢磨一下,说道:“大宝今后要袭中都锦衣卫百户的,现在也断了奶,就留在爷爷奶奶身边;郭雪是把二宝带几年再去北京,还是带着二宝去北京,长大了再回凤阳,父母亲商量一下再说,反正也不急!”


 回到凤阳这几日又是应酬,又是去府学、县学、当初就学的社学演讲。幸好社学老师没有留下杨植写的八股文,否则杨植非得重金买下来不可。


 这日在县学演讲“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于台上口沫飞溅之时,有人来报,宿州举人刘羌栋应邀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