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沧海茫茫粒米身

第120章 走马上任(第3页)


 两人骑马慢慢前行,来到城北察院,这里是大同巡抚驻地。


 宣化大同是重镇,宣大总督挂着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衔,总领宣大军务政务;大同巡抚挂着兵部侍郎兼右都御史衔,是大同镇最高长官。


 大同巡抚张文锦典型的山东大汉,双眼锐利充满杀气。在杨植的提醒下,张文锦想起当年王阳明的书信,但是实在记不得信使就是杨植。


 科举就是这样的神奇,平民改变命运鲤鱼跳龙门就在转瞬之间。


 “你一个翰林愿意来边关历练是好的,大明百多年还没有你这样的一甲!”以前辈身份鼓励完,张文锦亦不多说,切入主题:“我这次提议增设五堡,朝廷既然已经批准,杨榜眼有没有带钱粮过来?”


 杨植回道:“晚辈这次押运带来五万两银子,其余五万明年麦收之时送来。”


 张文锦点点头道:“很好,五万两银子修五座城堡够了!”


 杨植吓了一跳,疑声说:“晚辈来时补过功课,边关银贱米贵,一万两筑一座城堡恐怕不够吧!内地都不止这些数,至少要十万两,再加上每堡五百军兵及家小,总预算非三十万两不可!”


 张文锦不耐烦道:“你下马伊始就指手画脚,哪里知道边关情况!朝廷老爷常拿北京来揣摩外地,是以财政经常入不敷出!”


 听起来很有道理,杨植虚心地说:“愿听前辈指点!”


 “朝廷平日里养着这些兵,闲着也是闲着,就让他们去做工罢,这银子就可以省下一半!再者说了,大头兵有口饭就行了,让他们自己就地开垦,银子又可以省下一半!”


 杨植两世为人还是第一次见到为国家省钱克扣兵民的,他吃惊道:“按太祖体制,每五十户就要有一社学,然后再要有社庙。这些军兵拖家带口出关驻扎耕战,每个城堡有丁口数千人,除了边墙堡垒,礼堂、宿舍、社学、神庙、戏台等等都要有,五万银子还少了!”


 张文锦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杨植,厉声道:“你懂什么!都是刀头舔血之人,你以为是去秋游么?要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做甚?建五座堡,老夫三万两银子就能拿下来!”


 杨植不敢再说,张文锦放缓语气道:“中午不要回去,我叫上守备太监、总兵、知府知县一起吃个饭,今后你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多,催问、分发粮饷的事,杨榜眼多多费心了!”


 中午在太白酒楼设宴,大同城里的高层官员都来了,几人正推杯换盏之际,一名武将急匆匆跑来,把大同总兵官江桓叫出去商量几句,江桓回屋时一脸为难,张文锦只当没看见,大家吃过酒菜散去。


 回去路上,杨植问员外郎张巡抚为何如此苛刻,员外郎解释说:“张巡抚一向这样!恨不得一块铜板掰成两份花,不过他自己也省吃俭用,衣食住行并无淫奢之处,大家也就忍了!”


 杨植道:“该省省,该花花!这样建堡,谁愿意去驻扎?”


 “张巡抚以身作则,派了亲率的标兵营五百人去筑堡并驻扎,江总兵、王斳太监也答应从自己的正兵营、卫兵营各支五百兵。”员外郎看看天色道:“先不谈这些,不干我们户部的事,我带你去云岗看看佛像,明天再跟你办清点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