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灵感涌现(第3页)

 随着画卷一点点地丰富起来,张择端越发觉得灵感如泉涌一般,止也止不住。他常常画到深夜,全然不顾那油灯的油耗尽,灯光变得越来越昏暗。有时,他甚至会因为太过投入,忘记了吃饭睡觉,整个人都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

 在这个过程中,张择端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如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展现出更多的人物和场景,又不会让画面显得杂乱无章;如何通过人物的服饰、动作和表情,准确地传达出他们的身份和心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构图方式,反复地修改人物的细节。他会把自己画好的部分拿给身边的朋友和一些懂画的行家看,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一位年长的画师看了他的画后,指出画面中一处街市的透视似乎有些不太准确,使得那部分看起来有些别扭。张择端听后,并没有丝毫的不悦,而是立刻仔细研究起来。他重新观察了那处街市的实际情况,反复琢磨透视的原理,经过多次的修改和调整,终于让那部分画面变得自然流畅起来。

 还有一回,一位文人朋友建议他可以在画面中适当增加一些小动物,比如街边的小狗、屋顶上的猫咪等,这样能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张择端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便开始留意汴京城里的各种小动物。他看到了酒肆门口趴着的慵懒的黄狗,半眯着眼睛,似乎在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也看到了房檐上那只警惕地看着四周的黑猫,浑身的毛都竖着,仿佛在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他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巧妙地融入到了画卷中,果然,整个画面仿佛一下子就活了起来,多了几分灵动与俏皮。

 就这样,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创作、修改的过程中,《清明上河图》的画卷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张择端仿佛化身为一位导演,用他的画笔指挥着这汴京城里的千军万马,让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在画卷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共同演绎着北宋时期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生活的韵味。而他自己,也在这创作的过程中,越发沉醉其中,满心期待着这幅凝聚着自己心血与灵感的作品能够早日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日子一天天过去,《清明上河图》在张择端的笔下不断地生长、完善,就像一颗种子,在灵感的滋养下,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即将绽放出最为绚烂的光彩,成为北宋乃至后世都难以忘怀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