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集:画师交流(第2页)

 接着便是人物的临摹练习,张择端将自己平日里画的人物画稿分发给弟子们,让他们照着临摹,同时在一旁指点着:“注意人物的比例,还有神态的把握,切莫画得呆板了,要想象这人物是活的,有着自己的情绪和故事。”

 有个叫李青的弟子,生性聪慧,但在人物神态的把握上总是差了些火候,他挠着头,有些苦恼地对张择端说:“师父,我怎么画都觉得这人物缺了点生气,您快帮我看看呀。”

 张择端走过去,仔细端详了一番,笑着说:“你这人物的外形倒是临摹得像模像样,可神态却只浮于表面了。你回想一下,咱们平日里在街上看到的人,高兴时是什么模样,忧愁时又是什么神情,把那些真实的感觉融入进去呀。”

 李青听了,似有所悟,又埋头画了起来,果然,这一次画出来的人物,神态上就生动了许多,他看着自己的画作,脸上满是欢喜。

 而在场景绘画的教学上,张择端则带着弟子们走出画堂,来到郊外,让他们对着眼前的山水田园写生,教导他们如何布局画面,如何将自然之景转化为笔下的画卷。就这样,在张择端的悉心教导下,弟子们的绘画水平都在稳步提升着。

 第三章:技艺精进

 时光在笔墨间悄然流逝,画堂里的弟子们在张择端的教导下,绘画技艺日益精进,每个人都渐渐有了自己擅长的方向,而张择端自己,也在不断地尝试将从宫廷画师那里学来的用色和构图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新作之中。

 一日,张择端铺开宣纸,准备绘制一幅描绘汴京春日盛景的画作。他先是用淡墨勾勒出汴京的大致轮廓,那熟悉的街道、屋舍、河流,在笔下渐渐成形。接着,他想起宫廷绘画中那细腻的用色层次,便拿起颜料,调起色来。

 以往他描绘春日,多用清新淡雅的嫩绿来表现生机,这次,他尝试加入了宫廷绘画里常用的明黄,晕染在一些宫殿楼阁的顶部,顿时,那画面便多了几分皇家春日的庄重与华丽,与市井的清新相互映衬,别具一番风味。

 在构图上,他不再像以往那般完全随性,而是借鉴了宫廷绘画的对称之美,将画面中心的主街两边的建筑画得更为规整对称,可又巧妙地在街边的小巷子里,画上几个嬉戏的孩童,打破了那种规整可能带来的呆板,让画面既有秩序感又不失生活的灵动。

 画作完成后,张择端将其挂在画堂之中,弟子们围过来观看,皆是惊叹不已。

 李青赞叹道:“师父,这幅画感觉和您以往的风格又不一样了,这色彩好是绚丽,却又不失和谐,构图也更加精妙了呢。”

 张择端笑着说:“这便是不断学习交流的好处呀,从宫廷画师那里学来的技法,融入进来,竟能碰撞出这般奇妙的火花。你们日后也要多去学习借鉴不同的绘画风格,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其他弟子们纷纷点头,心中对绘画的探索欲望也愈发强烈了。

 而在宫廷之中,那些曾与张择端交流过的画师们,也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张择端写实展现生活百态的手法。一位宫廷画师奉命绘制一幅宫廷春日宴饮图,以往他只会着重刻画那些华丽的服饰、精美的餐具以及皇家的威严场面,可这次,他在画面的边角处,添上了几个小宫女窃窃私语的场景,还有那穿梭在宴席间的侍从,虽不起眼,却让整个画面瞬间多了几分生活的气息,不再是以往那般空洞的华丽。

 这幅画作呈到皇帝面前时,皇帝也眼前一亮,夸赞道:“这幅画倒是比往日的多了些趣味,看着更鲜活了。”那宫廷画师赶忙谢恩,心中对张择端的敬佩又多了几分,也更加坚定了要继续与民间画师交流学习的想法。

 第四章:画派初现

 随着张择端弟子们的画作不断流传出去,汴京城里的人们渐渐发现,这些画作似乎有着一种共同的风格特点,它们都极为注重写实,善于展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郊外的宁静,都能在画中生动地呈现出来,而且画面的布局、用色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韵味。

 慢慢地,人们开始将这种绘画风格称作“端派”绘画,越来越多的画师受到影响,纷纷效仿这种风格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