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集:新作问世(第2页)
他们开始日夜筹备,四处寻找独特的题材,精心构思画面,还用上了一些平日里不舍得用的珍贵颜料,企图在比试中一鸣惊人。而张择端对此却浑然不知,他依旧沉浸在与众人交流绘画、分享心得的快乐之中,每日还会抽时间继续观察汴京的生活,想着如何能在日后的画作中展现出更多不一样的韵味。
第四章:比试风波
终于,汴京一年一度的绘画比试拉开了帷幕。
比试当日,现场热闹非凡,众多画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画作前来参赛,画馆的大厅里挂满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张择端也带着自己的新画前来,他并没有把这次比试当作争名逐利的机会,只是想着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眼中的汴京,也能和其他画师相互学习交流。
评委们先是一一浏览了参赛的画作,当看到张择端的画时,不少人都眼前一亮,连连点头称赞。
可轮到王翰等人的画作展示时,他们便开始在一旁吹嘘起来。
“各位评委大人请看,我这幅画可是耗费了数月心血,描绘的是仙山楼阁之景,那云雾缭绕的意境,可不是一般人能画出来的呀。”王翰得意洋洋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
其他几个和他一伙的画师也纷纷附和,夸赞彼此的画作如何超凡脱俗。
然而,评委们却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他们更看重画作所展现出的功底、内涵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在仔细对比和商讨之后,评委们还是觉得张择端的画更胜一筹,无论是从细节的刻画,还是整体所传达出的汴京风情,都让人回味无穷。
当宣布张择端的画作获得此次比试的魁首时,现场大多数人都鼓掌欢呼,可王翰等人的脸色却变得十分难看。
王翰忍不住站出来大声说道:“为何是他得魁首?我等的画作哪点比不上他了?这比试定有不公之处!”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评委们皱起了眉头,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站出来说道:“王翰,你休得胡言乱语,此次评判乃是我们众人依据画作本身的优劣公正裁定,张择端先生的画,写实中透着生活韵味,将汴京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你若不服,可拿出真凭实据来。”
王翰被说得哑口无言,可心中的嫉妒之火却烧得更旺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机会再给张择端使绊子。
第五章:师徒缘分
尽管在绘画比试上遭遇了些许风波,但张择端的生活依旧围绕着绘画有序地进行着。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不少年轻的绘画爱好者慕名前来,想要拜张择端为师,学习绘画技艺。
一日,张择端正在家中整理画具,仆人前来通报说有一位年轻书生求见,说是对绘画痴迷已久,渴望能拜入张择端门下。
张择端便让仆人将那书生请了进来,只见那书生一身青衫,面容清秀,眼中透着对绘画的热切渴望。
“学生名叫苏然,久仰先生大名,尤其看到先生的《清明上河图》和那幅新画后,更是被深深震撼,决心要学习先生的绘画技法,还望先生能收下我这个弟子。”苏然恭敬地行了一礼,诚恳地说道。
张择端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心生欢喜,便问了他一些关于绘画基础和对绘画理解的问题,苏然都回答得头头是道,可见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好,既然你如此有心,那我便收你为徒,只望你日后能用心学画,传承这绘画技艺。”张择端笑着点头答应了。
苏然欣喜若狂,当即行了拜师礼。自此之后,苏然便每日跟在张择端身边,认真学习绘画。张择端从最基础的线条勾勒开始教起,耐心地纠正苏然的每一个动作,给他讲解如何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在学习人物画时,张择端带着苏然去到汴京的街头巷尾,让他观察不同人的神态、动作,告诉他:“绘画之人,需用心去感受世间百态,将那生活中的真实模样融入到笔下,方能让画中的人物活起来。”
苏然谨记师父的教诲,进步飞速,没多久就能画出颇具神韵的人物画像了,张择端看着弟子的成长,感到无比欣慰。
第六章:画堂授课
随着前来拜师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张择端觉得仅凭自己一对一地教导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决定开设画堂,招收更多弟子,系统地传授绘画技艺。
画堂开设的消息一经传出,汴京城里许多热爱绘画的年轻人都踊跃报名。很快,画堂里便坐满了怀揣着绘画梦想的学子。
张择端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心中满是责任感。他先是讲述了绘画的历史和意义,让弟子们明白这门艺术承载的文化价值。
“绘画,并非只是简单地描绘事物的模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古往今来,无数画师用他们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而我们也要肩负起这份责任,用画笔展现我们所处的这个精彩世界。”张择端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具体的授课中,他将绘画技法分为不同的板块,从构图布局、色彩运用到人物、景物的具体刻画,都一一详细讲解,还亲自示范,让弟子们能更直观地学习。
课堂上,弟子们认真听讲,不时地提出问题,张择端都耐心解答。课后,弟子们便会在画堂里练习,相互交流探讨,画堂里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而苏然作为入门较早的弟子,也主动帮助其他师弟师妹们,将自己从师父那里学到的知识和心得分享出来,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