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执拗的秦京茹(第2页)

秦京茹却摇了摇头,小声说:

“姐,大茂哥说了,等明天手续办完了,我就可以继续工作了。”

原来,秦京茹这些日子在废品站当临时工的日子并不好过。

按照当时的规定,临时工每天工资只有8毛钱,一个月干满30天也才24块钱。

就这点钱,还要被站里扣去2块钱的“管理费”,实际到手的只有22块。

这22块钱里,她每个月要给乡下家里寄去15块,自己只留7块钱过日子。

7块钱在1967年的四九城能干什么呢?

也就够买20斤棒子面,再扯上几尺布。

秦淮茹看不过去,时常接济她一下,这才勉强撑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废品站的活又脏又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分拣废品。

那些破铜烂铁、旧书报纸堆得跟小山似的,手指经常被锋利的铁皮划出血口子。

最难受的是冬天,北风呼呼地往棚子里灌,她手上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

再加上前些日子,废品站搞“清理阶级队伍”,把临时工都清退了。

许大茂趁机跟李怀德说情,把她安排到轧钢厂托儿所去了。

所以秦京茹对许大茂可是千恩万谢。

“你傻啊你,就凭他许大茂,他怎么可能能把你给弄进轧钢厂幼儿园。

再说了,盯着这工作的人多了,你……”秦淮茹还好没气得口不择言。

要不她真想说,你一个啥都不懂的乡下野丫头,凭什么带人家孩子。

如今的轧钢厂早已不是当年的厂子了。

经过前些年的发展,厂里先后兼并了附近的机械厂、五金厂等六七个单位。

职工人数从最初的两三千人扩张到现在的接近三万多人。

要是算上家属,整个轧钢厂生活区足足有七八万人口,俨然是个小镇的规模。

现在厂里幼儿园五个,托儿所三个,甚至厂里已经考虑再加几个班。

轧钢厂的幼儿园分等级。

一幼、二幼在厂领导家属区,条件最好,有专门的营养师。

三幼到五幼在普通职工区,条件就差多了。

临时工想转正,最快要排两年队,还得有人脉。

许大茂把秦京茹安排进的是一幼,这里的孩子父母不是车间主任就是科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