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红灯记(第2页)

小靖雯小脸满是兴奋,只见她空着的小手有模有样地虚虚一抓。

仿佛真提了个小篮筐,小腰一扭,奶声奶气地就唱开了: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这《红灯记》可不是一般的戏。

它是近几年才红火起来的“革命样板戏”,是当时特有的文艺革命成果。

根据沪剧《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护一份密电码前赴后继、与日寇鸠山斗智斗勇的英雄故事。

这戏节奏紧凑,唱腔激昂,人物鲜明,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政治寓意。

充满了阶级斗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

自从1964年汇演一炮而红后,这出戏就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到了1966年初期,已经被奉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最高典范,其地位远超传统戏剧。

它的传播力度是空前的。

不仅中国京剧院等国家级院团频繁上演。

各级“思想文艺宣传队”更是将其作为必演剧目,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巡回演出。

四九城的胡同里、大院的空地上,经常能听到宣传队高亢的唱腔和锣鼓点。

更重要的是,它的主要唱段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像小靖雯他们这样五六岁的孩子,天天耳濡目染。

跟着广播哼哼几句,模仿几个动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在当时,像王建军家这样条件不错的家庭,大人有时还能托关系弄到票。

带着孩子去正规剧院看一场由四九城名角演出的《红灯记》。

更多的时候,其他孩子是在胡同口、大院空地上。

看着街道文艺宣传队或附近工厂宣传队的露天演出。

演员们或许行头不那么精致,唱功不那么专业,但那股子认真和激情却丝毫不差。

他们挤在人堆里,仰着小脑袋,虽然对复杂的革命道理似懂非懂。

但那铁梅姐姐的坚强、李玉和的英勇、鸠山的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