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技术分析,尸体解剖(第2页)
小王补充道:“张法医,我这边可以配合检测尸体组织里的化学物质变化辅助判断。比如检测眼玻璃体液里的钾离子浓度,随着死亡时间推移,钾离子会逐渐升高,根据这个变化规律,结合尸体所处环境温度、湿度建立数学模型,能更精确推算死亡时间。”
张琳点头赞同:“没错,小王。另外,我会解剖尸体,检查胃内容物消化程度。若胃内食物残留多,且消化不完全,说明死亡时间距离最后一餐较近;反之,消化殆尽,那死亡时间就更久。通过这些多方面综合判断,能尽量缩小死亡时间范围。”
此时,负责 dnA 鉴定的技术人员小赵赶来,说:“我把现场采集的毛发、皮屑等样本带回实验室了,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dnA 片段,再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与数据库比对。只是尸体高度腐烂,dnA 降解严重,提取完整可用 dnA 有难度,但我们会尽力。”
小李皱着眉,担忧地问:“那有多大把握获取有效 dnA?要是无法确定死者身份,案子侦破可就难了。”
小赵自信地说:“我们有先进的二代测序技术,即便 dnA 降解,也能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多次重复实验,拼接碎片化 dnA,只要有一丝可能,我们绝不放弃。”
回到警局实验室,小王正对着扫描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黑色物质样本。小李在一旁焦急等待,问道:“小王,这黑色物质有结果了吗?”
小王兴奋地说:“有发现!这物质里含有特殊的纤维成分,经过与常见工业材料比对,初步判断是某种高强度工程塑料,可能来自凶手作案工具或衣物。这可是重要线索。”
尽管警方在前期的鉴定分析中取得了一些关键进展,可死者身份的确认工作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本以为通过 dnA 鉴定,结合失踪人口数据库能够快速锁定死者身份,然而事与愿违,数据库中并未比对到与之匹配的相关人员信息。这一结果让整个专案组的成员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