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暗流涌动的政治棋局(第2页)
这种带有一定危险性且可能会惹上麻烦的事情,原本就该交给另一家侦探事务所来处理。
毕竟亨利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才将情报组织一分为二的。
“话说回来,少爷您说得没错,政治这东西错综复杂。真没想到他们会策划出这样的行动。”
“这样不是挺好的吗?多亏了他们,我们有了工作可做,也能切实感受到创办侦探事务所的意义所在。”
亨利正翻阅着眼前堆积如山的报告,不知为何,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虽说确定监视对象的时间并不长,但没想到竟能收集到如此多的证据。
“第一个监视对象是墨尔本子爵,确认他在别墅里持续与辉格党议员开会。没有其他变动,但每次会议结束后,约翰·罗素总是最晚离开别墅,于是也对他安排了侦探跟踪。辉格党要攻击奥康奈尔,最好的办法便是动用媒体,所以重点关注约翰·罗素或墨尔本子爵身边的人与和辉格党关系密切的报社、周刊的接触情况。发现约翰·罗素的秘书与《晨邮报》《旁观者》《检察官》的记者有接触。收买了《旁观者》的记者,确认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没想到事情解决得这般简单明了?”
“他们一门心思防备保守党,肯定想不到我们会从背后出手。而且,己经对收买的记者提供的内容进行了交叉验证,辉格党的目标己然基本明确。”
“丹尼尔·奥康奈尔杀过人,他们要拿这件事大做文章……我以前好像也听闻过。但据我所知,那应该是一场正当决斗吧?”
“严格来讲,这个国家的法律并不承认决斗,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正当决斗。”
正如詹姆所言,大英帝国的法律明确规定私人之间的决斗属于非法行为。
而且当时也不存在对谋杀罪的追诉时效,这意味着只要想,随时都能以谋杀罪起诉丹尼尔·奥康奈尔。
但当时现场有众多民众围观,以决斗杀人的罪名起诉只会引发民众的反感,毫无实际意义。
当时想必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所以这件事才不了了之,可如今怎么又要旧事重提呢?
“如果辉格党就凭借这么个手段在爱尔兰攻击奥康奈尔,那他们根本不配涉足政治。难道他们想把奥康奈尔强行关进监狱,在爱尔兰引发骚乱不成?”
“当然都不是。后面还有更为详尽的解释。”
“啊,对哦。太震惊了,都没看到最后。所以……在与丹尼尔·奥康奈尔的决斗中丧生的人叫约翰·德斯特,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曾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于皇家海军服役,奥康奈尔因杀了他而心怀愧疚,至今仍在经济上资助德斯特的遗孀。但不只是经济支持,他们之间似乎还有其他关联,有情报称奥康奈尔与己经再婚的遗孀保持着长期关系……这简首就是三流低俗小说的情节,他们真打算用这个?真的吗?”
“要给原本在道德层面无懈可击的政治家抹黑,最简单的办法不就是受贿和通奸吗?辉格党似乎想拿奥康奈尔的男女关系做文章。”
当然,一般在煽动舆论时,都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稍加歪曲,这是惯用的手段。
丹尼尔·奥康奈尔20年前在决斗中杀死约翰·德斯特,这是确凿的事实。
他承诺终生在经济上资助遗孀,这同样是事实,所以基于这些来编造故事,其意图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手段也太过拙劣了。后面肯定还有别的花样吧?”
“不太清楚。也许他们己经掌握了一些看似可信的通奸证据。一旦拿出确凿证据,必定会引发混乱。”
“不是……他们该不会真要说奥康奈尔和他亲手杀死之人的妻子有通奸关系吧?要是那个女人精神正常,怎么可能对杀死自己丈夫的人产生好感呢?”
“这部分您可以找奥康奈尔先生确认一下。虽说看起来不可思议,但从辉格党准备利用这件事来看,肯定有他们的依据。”
毕竟墨尔本子爵和约翰·罗素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布这般拙劣的煽动性报道。
但不管怎么说……就算退一万步,就算这是真的,仅凭这个就能把奥康奈尔从爱尔兰赶出去吗?
这肯定会对奥康奈尔的道德形象造成冲击,但这手段也太粗糙了吧?
至少要是奥康奈尔利用自身地位强迫其他女性,那还说得过去。
就凭这点要扳倒奥康奈尔,怎么看都不太现实。
“攻击手段本身还算不错,但怎么想都还是太过粗糙。有没有记录约翰·罗素和墨尔本子爵身边的人都见了哪些人?都拿给我看看。”
“有。记录都己整理好。我这就去取。”
詹姆立刻走出房间,大约五分钟后,拿着几十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文件回来了。
“这是约翰·罗素、墨尔本子爵以及他的侍从在过去几天里见过的所有人,以及他们的简要身份信息。”
亨利默默一张张翻阅着文件,将那些引人注意的人的名字单独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