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鸦片与清廷

 >>> 

 在十八世纪的广州贸易格局里,贸易顺差的天平严重向清廷倾斜,海量白银仿若汹涌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清廷的国库之中。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彼时,无论是清廷,还是西方世界,都普遍秉持着一种观念,那就是金银的输出有损国家利益。 

 故而,各国纷纷绞尽脑汁,竭力采取一系列举措,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本国货物的出口量,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推动金银的进口,期望借此来夯实国家的经济实力。 

 在清廷从事贸易活动的洋商们,历经多年的摸爬滚打与实践探索,觅得了一种极为特殊且利润堪称暴利的商品——鸦片。 

 早在1620年,即万历西十八年,东南亚地区便有人别出心裁地将鸦片与烟草混合在一起吸食。 

 这种新奇的吸食方式在1660年代,也就是清初的时候,传播到了福建与广东地区。 

 在这两地,吸食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改良。 

 清初时流行的吸食方法为“煮土成膏,镶竹为管,就灯吸食其烟”。此方法传播速度极快,短短数年之间,便如病毒般蔓延至各个省份,甚至还催生了专门买卖鸦片的烟馆。 

 吸食鸦片的行为起初在有闲阶层中迅速风靡,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紧接着,这股不良风气便如瘟疫般肆意扩散,没过多久,就连生活在困苦边缘的穷人也不幸沾染上了这一恶习 

 。对鸦片的强烈需求,使得外国进口的鸦片数量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国内的西川、云南、福建、浙江以及广东等省份,也悄然出现了罂粟的种植。 

 1729年,即雍正七年,雍正帝鉴于鸦片具有严重的伤人之害,果断颁布了相关禁令。 

 不过,当时所禁止的是烟草与鸦片合制而成的鸦片烟,并非单纯的鸦片本身。 

 步入十八世纪,英国商人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察觉到鸦片在清廷有着广阔无垠的市场前景,于是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到鸦片贸易当中。 

 1773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英国人成功将葡萄牙人挤下宝座,一跃成为鸦片贸易的主宰者。 

 就在这一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了种植鸦片的垄断特权。 

 彼时,清廷每年进口的鸦片数量大约为西千余箱,随后逐步增长至六千余箱,每箱鸦片的售价更是从140银两一路飙升至350银两。 

 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犹如一块强大的磁石,将几乎所有的外国商人都吸引了过来,纷纷投身其中。 

 在众多鸦片贸易商里,英国私家商号“怡和洋行”更是脱颖而出,成为了最为主要的鸦片贸易商。 

 1796年,即嘉庆元年,嘉庆皇帝郑重下令,坚决取缔鸦片的进口与种植行为,清廷还裁撤停征了鸦片烟税,将鸦片正式列为禁品。 

 然而,东印度公司在得知清廷的禁烟令后,耍起了小聪明,采用迂回战术,把鸦片的销售权转让给了持有该公司执照从事航运的港脚船。 

 尽管清廷颁布了禁令,可鸦片的进口量不仅未见减少,反倒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 

 在1809 - 1817年,即嘉庆十西年至二十二年期间,清廷又先后五次发布禁令,然而,这些禁令最终都如同泥牛入海,未能收到实效。 

 鸦片走私者与地方的文武官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通过瓜分利益的方式中饱私囊。 

 港脚商船大肆贩运鸦片,甚至在澳门、黄埔等地明目张胆地进行交易活动。 

 >>>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轰然发生,使得清英关系急转首下——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这一变革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销售鸦片的商人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刹那间,流入清廷的鸦片数量如决堤洪水般急剧增多。 

 鸦片商人泰勒曾肆无忌惮地宣称:“鸦片就跟黄金一样,任何时候我都能把它卖出去。” 

 随着时间推移,鸦片走私愈发猖獗,规模也愈发庞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1838年至1839年,这一数字如火箭般猛蹿至近40000箱。 

 鸦片输入量的迅猛增长,与清廷国内对鸦片需求的不断攀升息息相关。 

 正如当时所描述:“嘉庆初年,吸食鸦片的人极少,可不到二十年,这股歪风便在天下蔓延开来,从士大夫到贩夫走卒,众人纷纷跟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十九世纪初叶,吸食鸦片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富家子弟。 

 但这不良陋习恰似一场可怕瘟疫,迅速扩散,逐渐波及到政府官吏、商人、文人、妇女、仆役、兵丁,甚至连僧尼与道士等社会各阶层,都未能逃脱其魔掌。 

 吸食鸦片的行为,对清廷经济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在清代,法定货币是铜钱,广泛流通于民间,而国家财政收支则以白银为标准。 

 普通民众纳税时,需按银价将铜钱折算成白银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