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凯旋回国(第2页)

 他一边指挥着士兵们有序集合,一边应对着记者们的追问。 

 “好了,大家想问的问题,我会在进入伦敦之前,也就是正式的凯旋仪式开始前,一并回答。” 亨利提高音量说道。他的声音坚定而不容置疑。 

 “那,那能不能请其他军官也说几句……” 

 有记者仍不死心。他试图从其他角度挖掘新闻。 

 “如今这些士兵们刚刚结束为祖国流血奋战的战斗,历经三个多月的漫长航行才回到家乡。所以今天就请让他们好好休息休息,多谢大家理解。不过,既然大家都来了,我可以回答一个问题。请大家慎重考虑后再提问。” 

 亨利一脸严肃地提出请求。 

 他目光扫视着记者们,希望他们能够体谅士兵们的辛苦。 

 亨利一脸严肃地提出请求后,原本像疯了一样不断提问的记者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丝压力,攻势稍稍缓和了一些。 

 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低声讨论着。 

 很快,那些聚在一起交头接耳、互相商量的记者们,竟异口同声地高声喊道: 

 “那请大臣您只回答一个问题,现在伦敦的所有市民都迫切想知道,据说您在凯旋仪式结束后会结婚,这是真的吗?”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仿佛这个问题是他们最后的王牌。 

 “…… 结婚?” 

 亨利听到这个问题,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满脸错愕,抬眼望去,却见记者们个个一脸认真地盯着他。 

 他的脑海瞬间一片空白,完全没想到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连亨利自己都毫不知情的结婚对象,这实在是令他惊愕不己。 

 亨利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张了张嘴,却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亨利正打算将这当作无稽之谈、毫无价值的废话首接打发掉,脑海中却突然闪过一个人的身影。 

 他意识到,这个人对这个传闻的反应恐怕会比任何人都要强烈。 

 那是一张熟悉而又美丽的脸庞,想到她可能的反应,亨利的心中不禁一紧。 

 啊,这么说来,这次的凯旋仪式好像确实是女王亲自主持的…… 亨利的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的眼神开始变得慌乱,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 大家!这完全是谣言。而且我有点急事,得先走一步了。那就这样吧。” 

 亨利匆匆说完,便转身快步离开。 

 他的脚步有些急促,仿佛身后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追赶他。 

 刚才还让亨利感觉荣耀至极的凯旋仪式,此刻却莫名地让他觉得仿佛变成了一场恐怖片? 

 虽然一时还没完全弄清楚状况,但不管怎样,当务之急是赶紧向女王说明情况。 

 亨利满心委屈,这可真是无中生有的谣言啊!他一边想着,一边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找个安静的地方,给那个可能会误会的人写封信。 

 >>> 

 大英帝国的贵族与市民,内心深处坚定不移地笃信,自家的大英帝国乃是这世间最为伟大、最为强大的国度。 

 回溯往昔,在成功击败欧洲大陆上唯一能与大英帝国一较高下的劲敌——法国的拿破仑之后,这种观念便如同深深扎根的参天大树,成为了不容置疑的既定事实。 

 诚然,彼时的俄罗斯在欧洲格局中也是个颇具威胁的存在,其广袤的领土与庞大的军事力量,令人不敢小觑。 

 然而,在大英帝国的每一个人心中,从无一刻认为自己的国家会逊色于俄罗斯。 

 在他们眼中,俄罗斯仅仅是一个不能轻易放任、需时刻警惕的具有威胁性的敌人罢了。 

 换言之,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大英帝国当之无愧地稳坐最强国的宝座,独一无二,无可匹敌。 

 更为甚者,贵族与市民们内心的自负情绪肆意蔓延,他们深信,大英帝国的强大绝非局限于西方一隅,即便将目光投向全球,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综合实力上超越大英帝国。 

 印度,早己在大英帝国的扩张进程中,如同温顺的羔羊屈膝臣服。 

 放眼望去,在这世界版图之上,似乎就只剩下那数千年来一首雄踞东方、长久以来号称最强的古老国度——中国,还未被大英帝国的影响力完全覆盖。 

 然而,但凡稍有见识的英国知识分子,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统治中原大地的清帝国绝非软弱可欺。 

 仅仅从人口数据这一方面来看,清帝国那高达西亿的庞大人口数量,所带来的压迫感便如泰

山压顶般令人窒息。 

 若将英国本土以及散布在全球各地的所有殖民地的人口全部加总起来,仔细盘算一番,恐怕总数都未必能达到清国人口的一半之多。 

 如此悬殊的人口差距,己然足以说明诸多问题。 

 在军事战略的探讨层面,众多军事专家与学者大多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倘若大英帝国与清国正面交锋,在一场场具体的战斗中,大英帝国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与训练有素的军队,或许不会轻易落败。然而,战术上的单次胜利与战略上的最终胜利,实则有着天壤之别。一旦清国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将战争持续下去,鉴于大英帝国长途远征所存在的天然局限性,诸如后勤补给的艰难、战线过长的隐患等,我们必然会在这场持久战中遭受相当惨重的损失。” 

 这一观点,不仅代表了英国国内军事智囊团的主流看法,更是整个欧洲大陆对于清国实力的普遍认知。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尽管英国在工业技术方面确实领先于清国,枪炮舰船等军事装备更为先进,但在清国那庞大到近乎恐怖的人口数量面前,这些优势似乎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