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红门二祖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宣扬卫生的重要性,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零-点+墈·书- -庚′芯?醉?快¨ 

 而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人将伦敦从可怕的疫病中拯救出来。 

 这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南丁格尔相比也毫不逊色,堪称伟大。 

 非要争论两人谁更优秀,只会引发毫无意义的不必要争论,所以不妨说他们都是将载入史册的伟大人物。 

 然而,与南丁格尔不同的是,这个人目前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这么多年守护王室血脉的约翰·斯诺医生。 

 而且经过约翰·斯诺这么多年的观察分析亨利的孩子们并没有任何血友病症状。 

 约翰·斯诺医生正是亨利选定的新开设的医疗机构的负责人。 

 更何况,约翰·斯诺对当下医学领域根深蒂固的瘴气理论持怀疑态度,这让说服工作变得更加容易。 

 “所以殿下你也支持我的理论,对吗?” 

 “啊,没错。” 

 “恕我冒昧,我很好奇你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目前医疗界绝对信奉瘴气说和毒气说。” 

 “嗯……大概是因为按照那些理论,无法解释的地方太多了吧。” 

 19世纪的欧洲大城市,其“脏乱差”的程度远超现代人的想象,传染病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时,大量穷人如潮水般涌入城市,致使贫民窟在各个角落野蛮生长。 

 人们原本以为城市生活在诸多方面优于乡村,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以1842年的英国曼彻斯特为例,当地工人的平均寿命与周边农村人相比,足足短了20年。 

 穷人家的孩子,能存活至5岁的比例竟然连50%都达不到。 

 在诸多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因素中,除了营养不良以及频发的意外事故,疾病无疑是最为可怕的。 

 当时欧洲的医生们,对于一些疾病的原理,尤其是城市中肆虐的传染病,依旧知之甚少。 

 城市环境污秽不堪,饮用水散发着阵阵恶臭,还遭受了严重污染,可人们对此早己麻木,见怪不怪。 

 医生们猜测,城市居民莫名染病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瘴气”。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因物质腐烂而生成的毒气,会悄无声息地随风飘散在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便极易引发疾病。 

 1817年,印度爆发了霍乱,这场可怕的瘟疫犹如恶魔一般,无情地夺走了大约4000万人的生命。 

 此后,霍乱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遍全球,俄国、匈牙利、日本、美国,就连远在天边的不列颠群岛也未能逃脱它的魔掌。 

 人们惊恐地发现,前一刻还活蹦乱跳、欢声笑语的人,转瞬之间就会毫无征兆地开始上吐下泻,接着便虚弱地倒在地上,生命迅速消逝。 

 据说,在巴黎的一场盛大舞会上,正在翩翩起舞的人群瞬间陷入混乱,许多人毫无预警地倒地身亡,甚至在被埋葬时,身上还穿着华丽耀眼的晚礼服。 

 那些“运气稍好”的感染者,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便会结束痛苦,离世而去;而更多的人,则只能在无尽的挣扎中,因严重脱水而悲惨地死去。 

 面对霍乱的肆虐,医生们却完全束手无策。 

 他们虽然知道这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可对于其传播的具体途径,却一无所知。 

 于是,大多数人都笃定地认为,这一切都是瘴气在背后捣鬼,当下最要紧的便是想尽办法清除空气中的瘴气。 

 为了对抗瘴气,众多城市可谓绞尽脑汁,采取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措施。 

 不少城市开始一桶接一桶地燃烧柏油,顿时,整个城市的上空被滚滚浓烟所笼罩,人们妄图以此驱散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瘴气。.e,z!暁¨税\枉/ \哽/歆.罪¢全- 

 有记载显示,一些大城市甚至不惜调集军队,让迫击炮朝着天空持续不断地开火。 

 更有甚者,竟有人提议在卧室里引爆些许火药,试图以此来驱除所谓的瘴气。 

 然而,说到底,究竟什么是瘴气,其实压根儿就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好在,总有一些心思敏锐、善于观察的人会留意到那些异常的现象,英国内科医生约翰·斯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发现,在霍乱爆发的城市中,有些居民居住的位置极为相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可奇怪的是,一部分人会不幸染病,而另一部分人却能安然无恙。 

 他不禁陷入沉思:假如问题的根源并非出在空气上,而是人们吃喝进肚子里的东西呢? 

 这个大胆的猜想很快便得到了验证。 

 约翰·斯诺将伦敦的某一街区选定为重点研究对象,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他终于发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尽管该街区被霍乱的阴影所笼罩,疫情极为严重,但某啤酒厂的70名工人却全都奇迹般地保持着健康。 

 进一步深入调查后,他找到了背后的原因:染病的人饮用的都是水泵送来的水,而啤酒厂的工人喝的则是厂里水井的水,并且工人们还能免费畅饮啤酒。 

 这一发现表明,饮水问题极有可能就是导致疾病大规模流行的关键因素。 

 顺着供水公司的水泵继续追查下去,一个惊人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部分取水地点,竟然紧邻泰晤士河的污水排放口……当时的泰晤士河,简首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河面上到处漂浮着散发着刺鼻恶臭的垃圾。 

 饮用这样的水,人们又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对“瘴气”之说深信不疑,对于约翰·斯诺提出的全新观点,根本不予认可。 

 欧洲人一旦固执起来,那股子倔强的劲头,十头牛都难以拉回。 

 约翰·斯诺提议开展全城大清洁行动,希望借此让城市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一些,结果却遭到了《泰晤士报》的强烈反对。 

 他们给出的反对理由简首荒谬至极:“我们宁愿冒着感染霍乱的巨大风险……也不愿意被强迫去搞卫生……” 

 也就是说,他们过度执着于所谓的自由,即便面临着死亡的严重威胁,也坚决不愿被人“胁迫”去进行大扫除。 

 瞧瞧这股顽固不化的脾气,似乎欧美人一首将其延续至今…… 

 当然,还有一些神职人员站出来宣称,这些灾祸是上帝对人类的严厉责罚,绝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污水!更让人无奈的是,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种毫无科学依据的说法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