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第2页)

 但任凭她再怎么说,王翠芬也不松口,“政策摆在这里,我们也没办法。” 

 谢瘸子也无奈的解释:“你大哥身体太弱,下乡不合适。你二哥是个当兵的好苗子,他适合去部队。而且当时你们年纪还小,我想着熬到后面,过个几年,政策能有转机。” 

 都是自己生的孩子,四个孩子在谢瘸子眼里没有多大差别。下乡危机降临到老大老二身上的时候,谢瘸子自然要先顾两个大的。 

 他不是没安排过小女儿。要是可以,他巴不得所有孩子都留在身边。 

 但下乡的政策摆在那里,他就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总有孩子会下乡。 

 王翠芬淡定的补充道:“政策以后还会有松动的。这几年不管是下乡还是回城,条件都比几年前好。而且现在有高考,你们去了农村,好好读书,指不定明年就考回城了。” 

 她这么说也就是为了劝孩子读书。其实谢建康他们这批知青,下乡没几个月,就又回城了。 

 甚至不需要靠招工或者高考回城,他们可以直接回城做待业青年。 

 如果前几年他们就送谢建中下乡,想把人捞回来,得熬个几年才能把人捞回来。但现在,不用出钱不用出力,刚送去乡下的孩子,转头就能回来。跟送孩子出去锻炼几个月没区别。 

 所以说起来,王翠芬和谢瘸子两个,去赌政策的变动,是赌赢了的。 

 他们既没有耽搁老大和老二,也没有太耽搁两个小的。 

 只是立场不同,感受不同。 

 谢桂英作为要下乡的那个,根本没法体谅王翠芬和谢瘸子那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感觉,哭得格外伤心。 

 她哭得王翠芬格外火大,忍不住骂道:“你现在知道哭了?早先考文工团的时候干嘛去了?自己不争气,还怪上我们了。建康都没闹,你倒先闹上了,你也好意思。” 

 王翠芬越说越气,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现在本来是该在文工团的!” 

 这么一说,谢瘸子也忍不住冷脸。 

 谢瘸子对女儿还有额外的安排,对小儿子,那是真没特意关照,以前没高考的时候,谢瘸子都是默认了小儿子会下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