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青砖黛瓦藏旧事,一纸文书见人心

叶辰站在锣鼓巷的巷口,手里捏着张泛黄的房契,指腹反复摩挲着“光绪二十三年”的落款。这是他托人辗转寻来的老宅子,三进院落,青瓦灰墙,门楣上还留着模糊的砖雕——虽说是“购新”,却是实打实的百年老院。


 “叶先生,您可真有眼光。”中介小李哈着腰笑,“这宅子前清时是位举人的书房,后来传给了他孙子,现在那老爷子移民了,才舍得卖。就是……”他搓了搓手,“过户手续有点麻烦,得找房管所的老科长批。”


 “哪个老科长?”叶辰抬头,目光扫过门廊下那对斑驳的石狮子。


 “张科长,张启明。”小李压低声音,“老爷子快退休了,脾气倔得很,眼里揉不得沙子。前阵子有个老板想把院里的老石榴树刨了盖车库,被他指着鼻子骂了俩钟头,最后愣是没批。”


 叶辰笑了笑:“只要合规,他骂不着我。”


 三日后,房管所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旧墨的味道。张启明趴在堆积如山的卷宗后,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听见脚步声,他头也没抬:“材料放桌上,按号等。”


 叶辰把房契和申请书轻轻放在桌角,目光落在墙上的奖状上——“保护文物先进个人”,落款是十年前的市文保局。“张科长,我是来办锣鼓巷17号过户的。”


 张启明这才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得很:“那处老院?我知道。你想干啥?”


 “原样修复,自住。”叶辰递过一份图纸,“这是修复方案,所有改动都按文保标准来,连窗棂的雕花样式都找了老木匠核对,保证不破坏原貌。”


 张启明接过图纸,手指在“保留原有石榴树”“修复砖雕不使用水泥”等条款上点了点,眉头渐渐舒展。他翻到最后一页,看见叶辰的签名,突然“咦”了一声:“你就是前阵子给报国寺修钟楼的那个年轻人?”


 “是我。”叶辰点头,“当时多亏您指导,说‘老木料得用桐油浸三遍,不能用清漆’。”


 张启明放下图纸,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我记得你,那钟楼的斗拱修得地道,没瞎改。”他重新戴上眼镜,拿起房契仔细看,“这宅子的砖雕是‘一路连科’纹样,清中期的手艺,你可得护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