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初到宁远(第2页)
李明目光炯炯,说道:“这个自然。待流民抵达,先安置于城外临时营地甄别分类,把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服管教、疑似各方探子的挑出来,拉去采煤、开矿。其他精壮者以百人左右编为村落,安置在宁远城和周围堡垒附近,一旦后金鞑子来袭可快速进入附近城池、堡垒协防。对这些流民村落我们可以划拨土地给他们耕种,咱们只需在收获时收取三成粮食。同时,咱们提供种子、耕具、耕牛等农具,助他们初期的开垦耕种。如此,既能解决流民生计,又能充实军粮,减少对后方运输的依赖,还能充实宁远防务,一举三得。”
钱守庸听闻,思索一番后说道:“李总兵此安排甚是周详,如此一来,流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宁远也能逐步恢复生机。只是这种子、耕具、耕牛等物资,筹备起来也非易事。”
李明说道:“这方面咱们从辽饷里拿出一些银子,由匠作营打造农具;再联系牲口贩子,从蒙古、后金买些牛马耕地也很容易;种子直接买点应该也可以解决。同时咱们也需在奏报中向朝廷要求在物资调配方面给予支持。”钱守庸听得连连点头。
李明走后,钱守庸在书房立刻着手起草奏疏。他伏案疾书,洋洋洒洒数千言,详细阐述宁远城及周边地区遭后金破坏的惨状,强调充实人口对巩固边防、恢复生产的重要性,恳请朝廷下令关内各地方官府挑选流民,有组织地输送至关外,并请求朝廷在物资调配、资金拨发上给予支持。
奏疏写好后,钱守庸反复审阅,确认无误后盖上官印,选派亲信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数日后,奏疏呈至御前。皇帝看着这份奏书,眉头紧锁。此时关内流寇之乱搅得朝廷焦头烂额,关外后金又虎视眈眈,朝廷兵力、财力均面临巨大压力。但宁远作为抵御后金的前沿重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宁远有失,后金便可长驱直入,进逼山海关,危及京城。
第二日的早朝上,崇祯皇帝让群臣商议此事。朝堂之上,气氛凝重。礼部侍郎陈子壮率先站出,拱手道:“陛下,宁远乃边防要地,其安危关乎社稷。只是如今关内流寇猖獗,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府自顾不暇,恐难以有精力协助输送流民。且迁徙流民耗费巨大,朝廷财政本就紧张,恐难以承担。”
户部尚书侯恂也跟着附和:“陛下,礼部侍郎所言极是。如今国库空虚,拨发专款用于流民迁徙安置,实非易事。若再加上种子、耕具、耕牛等物资筹备,这开支恐怕会让朝廷财政雪上加霜。”
然而,兵部尚书张凤翼却有不同看法:“陛下,宁远之重要,不言而喻。若能充实宁远人口,增强其防务,便可有效抵御后金。一旦宁远失守,后金铁骑南下,京城危矣。届时,朝廷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将远超此次流民迁徙之费用。臣以为,此计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