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车厢峡脱困(第2页)
胡翠莲面色严肃,猛地站起身来,大声反驳:“督帅,此事万万不可!起义军狡诈无比,这其中必定有诈!我们不能被他们骗了!”
陈奇瑜此时已经因为连战连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且昨晚他收到的起义军贿赂最多。此次商议不过是为了统一思想,只见他眉头微皱,有些不悦地说道:“胡总兵,你此言未免过于多疑。如今谷内流寇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饿死者不知凡几,刀都提不起来,又怎会有诈?”
胡翠莲心急如焚,却又不能说出卧底之事,只能焦急地解释:“督帅,流寇向来诡计多端,万一放走后又复叛怎么办?我们不得不防啊!一旦轻信,恐酿大祸!”
这时,杨化麟看出了陈奇瑜的想法,为了讨好上官他在一旁冷笑一声:“胡总兵,你莫不是想独揽战功,故而在此阻拦招抚?督帅,切莫听她一面之词!”
胡翠莲气得满脸通红:“杨化麟,你休要血口喷人!我胡翠莲一心只为朝廷,为的是不让兄弟们的血白流!”
柳国镇也在一旁帮腔:“哼,胡总兵,你若拿不出确凿证据,仅凭几句空言,如何能让督帅信服?”
胡翠莲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你们……你们这是在拿将士们的性命冒险!”
陈奇瑜摆了摆手,不耐烦地说道:“好了好了,都别吵了!本督帅意已决,这招抚之事,就这么定了!”
陈奇瑜自认为义军是真投降,自己将不费吹灰之力立下大功,于是向朝廷报告。兵部尚书张凤翼,与陈奇瑜交情匪浅,自然大力支持。崇祯皇帝亲自批准了这一招抚计划。
是年6月,陈奇瑜代表明朝廷与义军达成招安协议:按起义军士兵数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监视,负责遣返原籍安置;所过府县由当地政府供应粮草;同时传令各路围剿官军停止进兵,避免与起义军发生冲突。义军上报给陈奇瑜的受抚人数达四万多名,其中高迎祥部一万三千余人,蝎子块部一万五百余人,张妙手部九千一百余人,八大王部八千三百余人。
然而,各部义军并非真心投降。他们整队出栈道,与陈奇瑜部官兵表面上揖让酣饮,甚至易马而乘,抵足而眠。暗中却抓紧时间花钱贿赂官兵,从官兵手中高价购买军备,于是无衣甲者皆得整备,无弓矢者皆磨砺兵器,几日未进食者也都填饱了肚子。
一日夜间,义军突然发难,尽数绑缚诸安抚官。有的被残忍杀害,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遭杖责,还有的被绑缚后扔在路旁。只见义军将士动作干脆利落,转眼间,便有五十余名安抚官死于非命。
起义军随即攻掠宝鸡、麟游等地,一时间纵横无阻。陈奇瑜此时如梦初醒,脸色惨白如纸,心中懊悔不已,深知自己闯下弥天大祸。为求自保,他眼珠一转,便想把罪名推到别人身上。
起义军反叛后,先至凤翔,试图哄骗驻军打开城门。守城士兵识破其计,假意说用绳索拉他们上去,结果先上去的三十六人皆被杀,其余义军见状一哄而散。攻打宝鸡时,又被知县李嘉彦挫败。陈奇瑜便趁机弹劾李嘉彦及凤翔乡官孙鹏等杀降激变,破坏招安大局,还污蔑抚按官对招安怀有二心。
崇祯帝不明真相,又因招抚是自己批准,自尊心作怪,见奏疏后怒不可遏,也不调查清楚便下旨严厉斥责抚按官,下令逮捕李嘉彦、孙鹏及士绅、百姓五十多人。
崇祯七年8月,陕西诸官李玄、李遇知、马鸣世上奏崇祯帝弹劾陈奇瑜,疏中痛斥:“(陈奇瑜)招抚之误,贻害封疆,戮陷生民。”8月,陈奇瑜兵至凤县时,北至庆阳,西至巩昌,西北至邠州、永寿,西南至盩厔、郿县,遍地皆是起义军,人数殆二十余万。陈奇瑜见招抚局面彻底崩坏,又上疏弹劾陕西巡抚练国事阻挠逗留,违抗命令致使招抚失败。这练国事也是倒霉,开始因围剿流寇不力被崇祯捉拿下狱,后花钱疏通朝中关系,又被放了出来,回家修养身体。这陈奇瑜当上五省总督后,崇祯才又让他重新起复为陕西巡抚,不料没多久又遭到陈奇瑜甩锅弹劾。兵部尚书张凤翼因与陈奇瑜是姻亲,也上奏将罪责推给练国事。崇祯帝震怒,下令逮捕练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