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吴三桂得授山海关总兵(第2页)
待祖大寿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崇祯皇帝龙颜震怒,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众人皆在商议如何严惩祖大寿及其相关人等。高起潜此时担心自己刚收的义子吴三桂是祖大寿外甥,会受牵连。毕竟,若吴三桂因祖大寿之事被下狱,自己不仅面上无光,也会让其他想求他办事的人认为自己没能力,连刚收的义子都保不住,转而去求其他朝中大佬,断了外财的来路。于是,高起潜寻了个崇祯皇帝独处且心情稍缓的时机,再次为吴三桂求情。
高起潜满脸谄媚,低声下气地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吴三桂这孩子一直对陛下忠心耿耿啊。当初他为祖大寿求援,纯粹是出于甥舅之间的亲情。而且,吴三桂年轻有为,弓马娴熟,在军中威望颇高,屡次与清兵对阵都有斩获。祖大寿暗中投降之时,他正在京师求援,确实并不知晓啊。陛下若因祖大寿一人之过,牵连吴三桂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可惜了。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山海关一带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正需要像吴三桂这样的猛将镇守,以抵御后金啊。”崇祯听后虽未表态,但内心中却对吴三桂上了心。
镜头转到崇祯八年四月初三,天色阴沉,铅云低垂。紫禁城的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各地军情、民生奏报如雪片般飞来,无不让他忧心忡忡。
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殿内,跪地禀报道:“陛下,锦州前线加急奏报。”崇祯皇帝听闻,心中一紧,赶忙放下手中朱笔,说道:“呈上来。”太监小心翼翼地将奏报呈上,崇祯皇帝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随着目光在奏章上移动,崇祯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先是愤怒得满脸通红,随后又转为铁青。读到祖大寿投降清军,还在锦州城内做出残食百姓这等令人发指的行径时,他猛地一拍龙案,“砰”的一声巨响,桌上的笔墨都被震得跳动起来,怒喝道:“祖大寿这逆贼,简直丧心病狂,罪不容诛!”
满朝文武大臣此时都在殿中,被崇祯皇帝这突如其来的震怒吓得纷纷跪地。内阁首辅温体仁率先出列,他心思深沉,一直想巩固自己的权位,此时便想借此事打压异己,于是说道:“陛下,祖大寿叛国,其罪当诛。但此事背后或许还有隐情,说不定有朝中官员与他暗中勾结,通敌卖国。陛下不可不察呀。”他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窃窃私语,不少大臣心中一凛,担心温体仁将矛头指向自己。
礼部侍郎钱谦益站出来反驳道:“温首辅,此时应先商议如何处置祖大寿及其亲眷,以正国法,安抚民心。无端猜测朝中官员通敌,恐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朝堂稳定。”钱谦益与温体仁一直存在党争,温体仁主张对后金强硬,而钱谦益则倾向于先稳定内部,两者政见不合,时常互相攻讦。
温体仁冷笑一声,说道:“钱侍郎,难道你就如此笃定朝中无人与祖大寿勾结?锦州城防坚固,祖大寿若无人暗中支持,怎能如此轻易投降?”
这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也站了出来,他一向主张“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围剿农民军,同时也希望在对后金战事上有所建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说道:“陛下,当务之急,一是严惩祖大寿及其亲眷,以儆效尤;二是加强边关防御,防止后金趁势进攻。至于温首辅所言朝中官员通敌之事,可待日后详查,此时不可因小失大,误了抵御外敌的大事。”
崇祯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更加烦躁。他怒视着群臣,说道:“都别吵了!祖大寿叛国,朕定要将其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以正国法!”言罢,他又看向奏报中关于锦州百姓亟待赈济、明军收复锦州艰辛等内容,沉思片刻后说道:“锦州百姓遭此大难,朕心甚忧。户部即刻筹措钱粮物资,送往锦州,赈济百姓,助他们重建家园。至于钱守庸、李明等收复锦州有功之人,论功行赏,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