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醒设江山计,醉卧美人膝(第3页)
但要徐州各大族尽皆安附归顺、倾心相随,至少还需善政以待,逐步收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操抬手示意,堂上很快安静下来,他环顾左右,方才说道:“袁术着眼于江南、江东,是要去啃硬骨头,而我们则可啃另一块硬骨头。”
“何处?”
“豫州。”
曹操言简意赅,坐在首席的荀彧双手安放于身前,稍稍挺起腰背、面容严肃,不露心迹,可却是摆出了认真聆听的模样。
早年进兖州攻伐黑山贼。
荀彧已在家族背上了暗助阉宦之后的名声,郭、陈、钟三族亦有怨言,陈纪更是亲自到访,耳提面命让他铭记党锢之祸。
一直到这两年半以来,兖州不断传出曹操勤政爱民、众贤得取民心,颍川士人才对兖州稍有改观,并夸赞兖于乱世,乃是宛若桃源之地。
现在听来,荀彧心中颇为震荡不安,只觉背脊有种不自觉绷紧的感觉。
曹操斜着目光,偷看荀彧一眼,笑道:“取颍川并非攻伐,平梁国之乱,交好陈王,与之共同平定汝南贼寇。”
“袁术在汝南平贼不力!致以贼寇越发猖獗,陈王居于陈国只能自保其民,不可大肆征伐,如今可借陈王之名义,除贼扶汉!”
曹操看向荀彧,似询问道:“文若,若是如此,兵马借道于颍川,暂居之可否?”
荀彧松了口气,立身拱手,平静道:“颍川乃清流传承之地,古训贤论汇集,平贼之事自是当仁不让,岂容拒绝。”
但是此后,就不知道了。
他还是很担忧,一旦平贼之事结束,颍川诸多家族,是否会驱逐曹公,到时若是闹翻,还是会诉诸于刀兵。
今年秋时已过许久,战事料想不会持续太长,应是趁冬日之前,向豫北插一根旗子。
但走出这一步,应当会引起局势大动。
想到这,荀彧的心思开始复杂起来,以心里推演未来局势之可能,同时思考对策。
堂上,戏志才已在大谈军略,分派各部将领率兵两路,一路入驻颍川,另一路攻入梁国,第三路则是自沛国谯郡征募勇士,从南入梁国,击溃袁术驻于梁地的桥蕤部曲。
待散议后。
曹操留荀彧、郭嘉、戏志才、程昱以及许泽等心腹谋臣,亦是示意许泽上前说话。
今日堂议上,许泽可是一句话都没说。
荀彧目光平静的看向许泽,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希望子泓能念在我待他真诚,为我解此两难,献折中之计。
荀彧本人很多计策,但都不愿说出口,恐有损主之嫌。
许泽走到荀彧旁,笑问道:“文若兄长,可是为平贼之后,若我军进驻颍川不走而发愁?颍川族老不喜曹军,心念他人,故而定不愿与我军为治。”
荀彧不作声。
其余文臣亦都盯着他看。
半晌,荀彧嘴角微扬,气度如渊的问道:“那么,子泓以为此略如何?”
“颍川扼守要道,贤才辈出,乃是必取之地。”
许泽斩钉截铁的道。
荀彧心下一沉,已无话可说。
在场所有谋臣,应当都愿取颍川。
其实他也愿!甚至曾力排众议,将无数人才举荐给曹公;殚精竭虑,为兖州谋镇后方钱粮、财资、人力。
只是,若强取了颍川,以往的一切据理力争,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从兵法、地势上看,颍川都是唾手可得,亦是必争之地。
但从情理上看,却无人会为我荀彧说一句话,只怪我引强军入境,视为家贼!
然,大义在前,哪容得小义私情呢?
刚有此念,又听见许泽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颍川心念之人,当然不是我主,而应当是蒙难的圣驾。”
圣驾!荀彧闻言猛然抬头。
“若是能立足于兖州,迎圣驾东归,则文若兄长的眼光便没有错,颍川族老、大贤,亦会明白兄长的用心良苦。”
“而且,”许泽又转向曹操:“主公可奉天子以令不臣,寰宇之内何惧二袁之望?”
“三者,陈王刘宠居于陈国,苦思冥想皆是西迎圣驾,以全汉室宗亲之名,奈何诸侯不前方才作罢自保,主公以此大义与之同盟,他也一定会欣然接受。”
荀彧看着许泽微笑的面庞,不由心中一怔,再看向曹操时,发现他正面露和善,显然早有意迎天子,无需多劝。
此时一股暖流涌入心中,荀彧鼻头略显酸楚,躬身行礼道:“若能如此,曹军必将为天子王师,所向披靡!”
“曹军?”曹操语气故作责怪。
“我军。”
荀彧连忙改口,大为感动。
曹操宽慰大笑,声宏豪放,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