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曹氏虎子,真被他带出来了(第2页)

 刘协点了点头,叹道:“校事尚且可制衡,但朝堂如何能制衡满堂公卿呢?待明年土建之后,司空张喜将会告老还乡、荣归故里,还请曹爱卿考虑再次考虑此事。”

 “莫要辜负了朕的殷切期盼。”

 曹操沉默许久,点头道:“陛下再三相请,微臣岂敢再有推辞,司空之事,微臣一定会考虑清楚。”

 “好。”

 ……

 第二日朝议,刘协一改常态,以退为进。

 提出擢升廷尉以配合校事府,时兴监察、审讯、问罪,重大罪责由尚书台记录、廷尉审理、校事府搜集罪证。

 此言一出,杨彪等人也毫无异议,而刘协任钟繇为廷尉,也让其余几名扶风、弘农出身的经学大儒目光奇异。

 钟繇本人都很诧异。

 “钟爱卿在长安时,便为朕周旋于西凉诸将之间,深得他们尊重,东归之事若非是他,未必能够这般顺遂,爱卿忠正廉洁、才学出众,又享有众望,正该担此重任。”

 钟繇匍匐谢恩,其余人若有所思。

 晚上,在许泽的宴席上。

 为座上宾的董昭说起了西行长安的一件怪事。

 “很奇怪,李、郭二人相斗、张济早占弘农,陛下东归之事太过顺利,在下到长安时,好似已经有人促成了某种局面,在下几封书信通达结交,顺理成章的就成行了。”

 “李郭虽说积怨渐生,却也明白合则事成的道理,定是有人进谗言。”

 “而张济原本在长安也远不如李郭权势滔天、兵力强盛,却能退而求其次,刚好占据弘农,救了陛下一把,今还能得一个辅国将军的重位。”

 董昭感慨道:“功绩虽然在我,可是这场风波真正的推手,却另有其人。”

 许泽、戏志才、程昱等人相互对视,心里都有猜测,但是一时半会又想不到合适的人。

 忽然许泽灵光一闪,想起一个很阴的老家伙,他奇怪的问道:“是不是有个叫贾诩的?”

 董昭回忆片刻,点头道:“的确,这个人不简单,据说当年董贼被诛灭,西凉贼寇本要奔逃出关,但是王允不许,非要赶尽杀绝,便是此人劝说李郭二人沿途收拢部将,反攻长安。”

 “但是后来,他到了张济军中——嗯!?”

 董昭说到这,忽然明白了什么:“难道是他?!”

 “张济现在逃往南阳方向,以辅国将军之名寻求立足之地,想来亦是要占据一方,然后待价而沽,让自己的未来能够卖得一个好价钱。”

 董昭笑了一声,道:“若真有此贤才,一定要网来麾下,曹公即便不用,也不可为他人所用。”

 许泽看了曹昂一眼,旋即扫视诸人,道:“那是自然,天下贤才必须尽收许都。今日子修在此,有些主张在下也斗胆说与诸位前辈试听。”

 “啊,许校尉尽可说来,试听不敢当!”

 董昭对许泽的态度好得很,按照举制,许泽算是他的举主,这种恩情在儒林里面甚至大过皇恩,虽然畸形,可的确是百年传下来的隐性规矩。

 许泽道:“诸位皆是贤才,日后定都有大功,咱们不能像袁氏麾下那些所谓清世名流一样,各家派系斗得不可开交、头破血流……如此只会徒增内患也。”

 “各功勋大族、清流名士、当世奇才应当自有共识,类似三公等荣职虚位,每两年选一次,这个人坐坐、那个人坐坐,不能一家独大,要平衡。如此大家皆能有三公之历,传于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