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在废土的日子朝碧海暮苍梧

第266章 不同生存方式(第2页)


 希望有神,能够改变这个时代,改变大家的生活,反正人是弱小的,所以人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无所不能的神。


 众多的宗教,就是在这样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


 就像是一些不迷信的人,实在是走投无路了,也会求一下神,或者说老天爷之类的,完全是一种精神慰藉。


 所以一号庇护小镇的模式,就是教会模式。


 四个小镇其实各有特点,虽然距离很近,但是发展却各不相同,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一号庇护小镇,主体就是教会类型的模式。


 还有一些共济会之类的。


 他们以共同信仰,或者说认识的伙伴为纽带,建立了教会或者共济会。


 把大部分散人团结了起来,一起在荒野当中求生,毕竟人多力量大,跟三号庇护小镇的还有不同。


 三号庇护小镇的很多教会,都是有目的的。他们只讲究免费发放食物,从而有其他的目的。


 但是一号庇护小镇的教会,那就相当于一个组织整体,他们会共同拾荒,有人去世会共同哀悼,只针对信徒内部,不会随便给陌生人发放食物的。


 毕竟他们自己的食物都不多,而且还属于教会整个整体,大家拾荒只能留下小部分自用,大部分都要上交。


 这就是一个大家庭,教会内部不允许有私财,大家吃一样的,工作一样的,小孩有所教导,老人有所依靠。


 共济会跟教会差不多,不过共济会允许有私财,多劳多得嘛。


 大家闲着的时候就是个体,拾荒的时候就是整体,再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所得。


 如果有人死了,也会把所得分给你的家人,共济会内部团结,一致对外。


 这就是一号庇护小镇的发展模式。


 二号庇护小镇就在一号边上,却是家族类型的发展模式。


 主要是同姓为家。


 建立一个宗祠,同姓多多少少都有点亲戚。


 有了亲戚这个纽带,大家去拾荒的时候,也可以互帮互助,如果有人欺负了,家族的人也会一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