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邺城风云四(第2页)
马超却望着远处腾起的硝烟,神色冷峻:“太师早有严令,未得军令不得妄动。曹操狡诈,这或许是引我们入局的圈套。”
夜幕降临时,战场上已尸横遍野。
袁绍望着溃败归来的残兵,踉跄着扶住旗杆。
寒风卷起他的白发,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河北霸主,此刻宛如风中残烛。
而曹操的营帐内,却是另一番光景——荀攸展开新绘制的地形图,烛光映照着他眼中的睿智:“袁绍此番折损两万余人,此举已经让河北的百姓寒心。明日,我们便散播消息,说这些人命皆是袁绍不顾劝阻,执意送死......”
曹操抚掌大笑,笑声中带着算计:“好!好!袁本初啊袁本初,你亲手点燃的这把火,迟早会烧到自己身上。”
他望着营帐外的夜色,仿佛已经看到了袁绍众叛亲离的模样,也看到了刘浪与袁绍之间即将出现的裂痕。在这场乱世博弈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而曹操,正等待着那个最佳的时机。
可惜,曹操没能等来那个机会。
却等来了朝廷的圣旨。
袁绍想要借曹操之手,拉着整个河北陪葬,刘浪自然不会坐视袁绍如此疯狂。
就在血腥屠戮愈演愈烈之时,西北方的地平线上突然腾起遮天蔽日的烟尘。
如赤色洪流般的铁骑踏着碎冰疾驰而来,马槊上的红缨在风中猎猎作响,马蹄声由远及近,宛如天边滚过的闷雷。
曹操握令旗的手猛然收紧,荀攸的瞳孔剧烈收缩:“是大汉铁骑!朝廷出兵了吗......”
“圣旨到——大将军袁绍接旨!”
高亢的传令声穿透战场的厮杀,如惊雷炸响。
冲锋的民夫们僵在原地,持戈的曹军将士纷纷转头,连正在拉弦的弩手都忘了动作。
袁绍踉跄着扶住旗杆,望着马超手中那卷明黄色的诏书,喉结艰难地滚动——御印上熟悉的“受命于天”四字,此刻却像一把钢刀抵住他的咽喉。
“袁本初听诏!”马超银甲白马立于阵前,声如洪钟。
他展开诏书,篆字在晨光中泛着金芒:“制诏御史:朕承天序,统御万方。咨尔大将军袁绍,昔年首倡义兵,讨董勤王,此乃社稷之功;后绥靖河北,四州晏然,此为安边之勋;更兼发兵许昌,志在迎朕,虽战有得失,然忠忱可鉴......今特赦封冀公,食邑三万户,赐九锡仪仗,剑履上殿......”
大概意思就是:你袁绍最先讨伐董卓,对社稷是有功的,平定河北四州,也是有功的,最主要的是,你为了迎接我,发兵许昌,虽然败了,但忠心可嘉,朕现在牛逼了,感念你的功绩,封你为冀公。
要知道汉太祖曾经斩白马盟誓,立下规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
所以异姓大臣最高只能封侯爵,公爵不在汉朝常规的爵位体系之内。
而历史上,汉朝活着封公的只有西汉的王莽和东汉的曹操。
后世称二人为操莽之辈,借此指代那些想要谋权篡位之人。
为此,朝廷内部争吵了许久,最后还是刘备力排众议,大力支持刘浪。
在刘备看来,只要能匡扶汉室,别说区区一个公爵了,就是异姓王,也不是不行。
毕竟,开国的时候,太祖他老人家不也封过异姓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