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神兵天降
剑门关西侧一处隐蔽山谷内,临时搭建的秘密大营戒备森严,亲卫士兵手持利刃巡视四周,严禁任何无关人员靠近。
大营中央,刘浪正俯身查看工匠手中的竹篾框架,神情十分专注。这里正在进行的,是足以颠覆战局的飞天神器的制造,其工艺与原理皆远超当下认知,容不得半分泄漏。
为严守机密,刘浪将参与制造的工匠分为四组,各组只负责单一环节,互不知晓整体工序。
第一组工匠依据刘浪手绘的图纸,以坚韧竹篾编织热气球的球体骨架与吊篮框架,竹篾需经沸水煮制、桐油浸泡,确保轻便且不易断裂。
第二组则选取蜀地特产的轻薄丝绸,缝制巨大的气囊,每一寸针脚都需细密均匀,缝制完成后还要通体刷上三层桐油,堵塞丝绸缝隙,防止热气泄漏。
蜀地流出的丝绸一向是达官贵人追捧的奢侈品,正是因为益州的蜀锦远销大汉十三州,所以益州府库的钱粮才如此充足。如今正好拿来制造热气球,去攻破蜀地的大门。
第三组专攻火盆打造,火盆需底部镂空通风,边缘加装防烫铁环,确保升空后既能持续供热,又不会引燃吊篮。
最后一步组装,则由刘浪的心腹亲卫完成,工匠们交付部件后便被暂时软禁,直至战事结束,彻底杜绝技术外泄的可能。
在刘浪的亲自督造与工匠们的日夜赶工下,短短三日,首个热气球便已成型。
那巨大的丝绸气囊展开后足有三丈高,竹篾吊篮能容纳五人,火盆稳稳固定在吊篮中央,整体望去虽略显粗陋,却透着一股令人惊叹的巧思。
但刘浪并未急于用人尝试,而是先命人将一头生猪放入吊篮,点燃火盆后,热气球缓缓升空,悬停在山谷上空约五十丈处,半个时辰后平稳降落,猪只安然无恙——首次实验大获成功。
随后几日,刘浪又接连进行了三次载人实验:先由一名亲卫单独升空,确认操控稳定性;再增加至三人,测试吊篮承重;最后以五人满员状态升空,验证火盆供热与气囊浮力的匹配度。
每次实验后,刘浪都会根据问题调整细节,比如在吊篮两侧加装防风挡板,在火盆旁放置灭火水囊,确保万无一失。
直至第七日,热气球已能实现“平稳升空、精准悬停、安全降落”,刘浪才从军中挑选百名精锐,开始秘密演练“飞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