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劝降张任(第2页)

张任的守城能力已在剑门关之战中得到验证,若能将其收服,必能为汉军攻打益州增添一大助力。

一旁的徐庶见张任态度坚决,当即上前一步,拱手劝道:“张将军,何必如此固执?那刘璋虽为汉室宗亲,却无忠君之心。

昔日天子被李傕、郭汜劫持,身陷险境,天下诸侯皆有勤王之意,刘璋却只顾自己一家的荣华富贵,按兵不动,任由天子陷身贼手。

后来大将军迎圣驾还长安,恢复汉室纲常,天子下旨召他入朝,他却抗旨不尊,断绝朝贡,实为汉室之逆贼。”

徐庶的声音愈发恳切,句句都戳中要害:“将军身为汉臣,却为逆贼尽忠,即便今日身死,将来史书之上,又能留下什么名声?

史官必秉笔直书,将你记为助逆拒王的奸贼之辈,届时污名传于后世,将军百年之后,又有何颜面见先祖于地下?”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张任心上。

古人对身后名的看重,远远超过了生死。

多少人穷尽一生,只为在青史上留下一笔美名,张任自然也不例外。

原来的历史上,他拒绝投降刘备,是因刘备与刘璋皆为诸侯,他俩之间的战争,不过是群雄逐鹿,说不上谁顺谁逆,即便战死,也能落个“忠臣不事二主”的名声。

可如今局势不同,大汉朝廷尚存,刘浪奉天子之命讨伐益州,师出有名,刘璋已然被定性为“抗旨不尊的逆贼”。

若自己执意“为逆贼尽忠”,将来汉廷史官书写历史,必不会为他留半分情面,只会将他与刘璋一同列为“汉室叛逆”,届时千秋万代的骂名,将永远压在他的身上。

“这……”张任的脸色终于变了,眼中的坚定渐渐动摇,嘴唇微动,却不知该如何反驳。

他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迷茫——他从未想过,自己坚守的“臣节”,竟可能沦为史书上的“助逆之举”。

徐庶见张任已有意动,当即再加一把火:“将军可知,你门中两位同门——子龙将军与张绣将军,如今皆在天子麾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