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法正赴蜀
自古及今,清丈田亩、整顿户籍,都是牵动天下根基的难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朝野动荡。
回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堪称一代雄主。
他起兵推翻王莽新朝,扫平群雄、延续汉祚,凭借再造神州的盖世功勋,威望与威势皆达到举世无双的地步。
可即便如此,当他推行“度田令”,意图清查天下土地、核实人口以规范赋税时,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险些让新生的东汉政权再次分崩离析。
彼时,度田令颁布后,各地世家大族、豪强地主纷纷抵制。
他们或隐匿田亩、虚报人口,或勾结地方官吏篡改户籍,甚至动用私兵对抗朝廷核查。
短短数月内,大汉十三州中,直接爆发叛乱的便有四州,其余各州亦处于观望动摇之中。
三年内,因镇压叛乱、查处贪腐而被罢免或诛杀的郡守多达十几人,其数量竟比汉末乱世中嗝屁的郡守还要多。
光武帝虽然有心坚持,却在天下大乱的现实面前,最终迫于各方压力,下令终止度田令,默许了世家豪强的既得利益。
光武帝这般雄主尚且折戟沉沙,足见度田之事的阻碍之大、风险之高。
如今长安朝廷推行的清查益州田亩、重新登记户籍之策,本质上便是新一轮的“度田”,其难度较光武帝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方面,益州承平数十年,世家大族根基远比东汉初年的地方豪强更为深厚,他们不仅掌控着大量土地与人口,更渗透到地方政务、军事的各个层面,抵制手段也更为隐蔽且坚决。
另一方面,朝中许多老臣本身便出身世家大族,其家族利益与度田政策直接冲突,是以他们虽不敢公开反对,却在暗中百般阻挠。
或拖延政令下发,或克扣核查所需物资,或向益州世家传递消息,明里暗里的“拖后腿、扯袖子”,就是不愿让朝廷的度田大业顺利推进。
当天子在朝堂上提出“谁愿前往蜀中,主持度田大业”之时,殿内瞬间陷入死寂。
满朝文武皆低垂着头,无人敢应声。他们深知,此去益州,既要对抗盘根错节的世家势力,又要应对朝中老臣的暗中掣肘,稍有不慎,轻则丢官罢职,重则可能身陷险境,甚至引发蜀地叛乱,落得“身败名裂、祸及家族”的下场。
太尉杨彪、司空董承,等重臣虽有心为国分忧,却也因年事已高、顾虑重重而沉默;刘浪麾下的将领多擅长军事,对地方政务与世家周旋之术并不精通,亦不敢贸然领命。
就在天子面露失望、朝堂气氛愈发凝重之际,一道声音打破了沉寂:“臣法正,愿往蜀中,主持度田之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新晋入朝的军师中郎将法正正躬身出列,神色坚定。
法正虽是益州降臣,却不是益州人。只是早年为了避难,才前往益州定居。早先在刘璋麾下不得志,归附汉室后因献策平定益州、谋划治蜀之策而获重用。
他既熟悉益州世家的脾性与根基,又深知朝廷推行度田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他虽是扶风县人,却因为久居成都,与朝中阻挠度田的老臣无利益牵扯,而他在益州本土又无家族羁绊,可毫无顾忌地推进新政。
天子见法正主动请缨,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欣喜,却仍略带担忧地问道:“孝直,蜀中世家势大,朝中亦有阻力,此去凶险重重,你可有把握?”
法正抬起头,语气沉稳而恳切:“陛下,度田之事关乎汉室根基,虽难却不可不为。臣出身益州,深知世家之弊。
若任由其隐匿田亩、私藏人口,不仅朝廷赋税受损,更会让蜀地百姓贫富差距愈发悬殊,长此以往,必生祸乱。
臣此去,当以‘恩威并施’之策推进度田:对顺从朝廷、主动配合清查者,可保留其部分合法利益,甚至酌情授予官职;对顽固抵抗、勾结官吏者,则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同时,臣会奏请陛下赋予‘便宜行事’之权,以便应对突发状况,确保度田之策落地。”
这番话既展现了法正的决心,也体现了他的谋略,满朝文武闻言,皆暗自钦佩。
天子见状,大喜过望。当即准奏:“好!便命你为益州度田使,持节前往蜀中,总领度田事宜,所需人手、物资,皆由朝廷全力调配!朕盼你早日平定蜀地田亩之弊,为天下度田树立典范!”
法正躬身领命:“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必圆满完成度田大业!”
消息传出,朝中老臣虽有不满,却因法正的身份与汉献帝的支持而不敢反对。
法正可是刘浪拜的军师,又是天子亲封的度田使。得罪了法正,那可就是和天子和大将军刘浪对着干。
为了益州世家的利益,同时得罪天子和大将军,他们没这个胆子。
益州世家得知朝廷派法正前来主持度田,亦暗自警惕。
他们深知法正虽为益州旧臣,却压根不是益州人,而且素来刚正不阿,且对世家弊端了如指掌,此次前来,恐怕不会像张松那般有所妥协。
兵贵神速。
法正深谙用兵之道,自然知道此事越快解决越好。
当天就收拾妥当,连夜扛着行李往成都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