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家回 子牙谏主隐磻溪(上)(第2页)
众奉官气喘吁吁地跑到桥上查看,结果水面平静得不像话,连个小水花也没再冒出来。他们哪知道,姜子牙这是施展了水遁之术,早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众奉官没办法,只能垂头丧气地返回摘星楼向纣王回旨。纣王听了,冷哼一声:“哼,算这老匹夫命大!”
咱们先不说纣王这边气得冒烟。话说姜子牙跳到水桥下,有四名执殿官正扶着栏杆,望着水面直叹气。巧了,上大夫杨任正好走进午门,瞧见桥边这几个执殿官趴在那儿望水,心里犯起了嘀咕,走上前去问道:“嘿,你们几个在这儿瞅啥呢?”
执殿官回答道:“启禀老爷,下大夫姜尚投水死啦。”
杨任一听,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啊?因为啥事儿啊?”
执殿官无奈地摇了摇头:“小的们也不清楚。”
杨任心里充满了疑惑,但也没再多问,转身进了文书房看奏章去了。咱们先把杨任这事儿放一放。
且说纣王和妲己又在琢磨鹿台到底该派谁去监督建造。妲己眼珠子滴溜一转,凑到纣王耳边说:“陛下,要是想把这鹿台建好,非崇侯虎不可,其他人都干不了这事儿。”
纣王想都没想,直接批准了,大手一挥,差遣奉官宣崇侯虎来。奉官领了旨,出了九间殿,到文书房来见杨任。杨任正为姜子牙的事儿纳闷呢,见奉官来了,赶忙问道:“下大夫姜子牙到底因为啥事触怒了君主,居然投水自尽了呀?”
奉官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天子命令姜尚建造鹿台,姜尚奏事的时候违抗了旨意,天子就命令我们去抓他,他跑到九龙桥那儿,就投水死了。如今天子诏令崇侯虎去监督鹿台工程。”
杨任又问:“啥叫鹿台啊?我咋没听说过。”
奉官回答:“是苏娘娘献上的图样,那台高四丈九尺,上面要建造超级豪华的琼楼玉宇,殿阁有好几层,栏杆是用玛瑙砌成的,梁栋还用珍贵的珠玉装饰。现在命令崇侯虎去监督建造。小的觉得天子这做法太离谱了,跟当年的暴君桀王没啥两样,实在不忍心看着好好的社稷就这么毁了,所以特意来见大人。大人您要是能秉持忠心去进谏,阻止这土木工程,那可就帮了大忙了,能让老百姓不用去搬泥运土,免受那份苦,还能让做生意的商贾们不至于血本无归。这可是大人关爱天下百姓的大好事儿,肯定能被大家记在心里,流传千古啊。”
杨任听完,沉思片刻,对奉官说:“你先把这诏令停一停,等我进宫见过圣上,再决定要不要施行。”
杨任说干就干,直接去摘星楼下等候旨意。纣王宣他上楼见驾。纣王见了杨任,不耐烦地问:“你又有啥事儿?有啥奏章快说。”
杨任深吸一口气,开始上奏:“陛下,臣听说治理天下得有个正确的方法。君主得贤明,臣子得正直,君主对臣子的好建议得言听计从,任用有本事的师保,亲近忠良,远离那些奸佞小人,跟其他国家友好相处,顺应老百姓的心意,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做到公平公正。要是能做到这些,那四海都会顺从,八方都会仰慕陛下的仁德。把仁政施行到老百姓身上,天下就会积极响应,老百姓就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这才是圣明君主该有的操作。可现在呢,陛下您听信后妃的话,却不听忠臣的良言,非要建造鹿台。陛下您就知道自己吃喝玩乐,整天歌舞升平,宴饮作乐,可您想过老百姓吗?您这么做,让老百姓愁眉苦脸,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臣担心陛下您还没享受到这所谓的快乐,就先有大麻烦了。陛下要是不赶紧改正,臣怕您的祸患就没法收拾了。陛下现在有三害在外,一害在内,容臣给您详细说说。那外面的三害:第一害,东伯侯姜文焕,人家手里有百万雄兵,一心想着报父仇,游魂关那儿的战事一直没停过。咱们的军队屡次吃败仗,折损了不少军威,都苦战三年了,钱粮都快花光了,粮草也一天比一天难搞到,这是一害;第二害,南伯侯鄂顺,因为陛下您无辜杀了他父亲,他带着大军,不分昼夜地攻打三山关,邓九公也在那儿苦战多年,军队的库藏都空了,军民都失望透顶,这是二害;第三害,听说太师远征北海的大敌,都十多年了,到现在还没回国,胜败还不知道呢,吉凶也不确定。陛下您何苦听信那些谗言,杀害正直的大臣呢?那狐媚之人的话您当成宝贝,可忠臣的正直言论您却当耳旁风。那些小人整天在您身边晃悠,讨好您,可君子们听到消息都躲得远远的。宫廷都乱套了,连内外之分都没了,宦官都敢在深宫里瞎捣乱。这三害已经够严重了,再加上八方都有作乱的迹象。陛下您还不接纳谏官,阻碍那些忠心耿耿的人进谏。现在又无缘无故地大兴土木,搞大规模的土木工程,这样下去,不仅社稷没法安定,宗庙也保不住。臣实在不忍心看着朝歌的老百姓遭受这样的苦难。恳请陛下赶快停止鹿台工程,让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或许还能挽救这糟糕的局面。不然,一旦老百姓对您失去信心,离心离德,那万民就会陷入混乱。古人说:‘百姓乱了,国家就会破灭,国家破灭,君主就会灭亡。’咱们这好不容易安定了六百年的华夏夷狄,可别就这么轻易地被别人夺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