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中)(第2页)

 众将赶紧传达文王的旨意。文王又说:“我和各位爱卿,就在马上欢乐饮酒,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大家继续前行,只见来来往往的男女们热热闹闹的,有的在紫色的小路上踏青,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路边的美景;有的在芳草丛中斗草,欢声笑语不断。还有的人带着酒,在溪边快乐地畅饮,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有的人一边唱歌,一边在绿圃中悠闲地行走,仿佛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君臣们骑在马上,看着这欢乐的场景,欣然感叹道:“真是君正臣贤,士民快乐啊!”

 散宜生在马上躬身回应:“主公,咱们西岐这地方,可比尧帝时期的天下还要美好呢!”

 君臣们正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曲折前行,忽然听到那边有一伙渔人一边唱歌一边走来: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应天人,义一举民安止。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网恩波将歇息。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内荒于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文王听着渔人唱完歌,眼睛一亮,对散宜生说:“这首歌的韵律和气势都特别清新奇妙,这里面肯定藏着大贤之人。”说完,文王立刻命令辛甲:“你去把作这首歌的贤人给我请来,我要见见他。”

 辛甲领了旨,赶紧磕了一下坐下的马,向前冲去,到了渔人们面前,一脸严肃地说:“里面有贤人吗?请出来见我家千岁!”

 那些渔人一听,齐齐地跪了下来,回答道:“我们都是‘闲’人。”

 辛甲一脸疑惑,问道:“你们为什么说自己是贤人呢?”

 渔人解释道:“我们早上出门捕鱼,现在回来没什么事儿,所以我们都是‘闲’人啊。”

 不一会儿,文王骑着马过来了。辛甲上前启奏:“这些都是渔人,不是贤人。”

 文王却坚定地说:“我听这歌,就知道韵律气度不凡,里面肯定有大贤。”

 众渔人忙说:“这首歌不是我们作的。离这儿三十五里,有个磻溪,溪里有个老人,经常作这首歌,我们听得多了,耳朵都熟了,所以随口唱出来,真不是我们作的。”

 文王听了,说:“既然如此,那诸位请回吧。”众渔人叩了头,便离开了。

 文王骑在马上,心里一直在琢磨这首歌的意味,尤其是那句“洗耳不听亡国音”,让他感触颇深。旁边的大夫散宜生见文王若有所思,便躬身问道:“主公,‘洗耳不听亡国音’这是什么意思啊?”

 文王看了看散宜生,说道:“大夫,你不知道吗?”

 散宜生摇摇头,说:“臣愚昧,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文王便耐心地解释道:“这一句啊,是关于尧王访舜天子的故事。从前尧帝德行高尚,可他生的儿子却不成器。后来尧帝怕失去民众的期望,就私下访察,想找个合适的人让位。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偏僻幽静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倚着溪流,对着水,把一个小瓢儿在水中转动。尧王就问:‘你为什么把这瓢在水中转呢?’那个人笑着说:‘我看破了世情,舍弃了名利,抛弃了家私,离开了妻子,远离了爱欲是非的门,抛开了红尘的路,躲在深林里,吃着粗茶淡饭,在林泉中享受快乐,这样度过一生,我平生的愿望就满足了。’尧王听完,大喜过望,心想:‘这个人眼空一世,不追求富贵荣耀,远离是非之地,真是个杰出的人。我应该把这帝位让给他。’于是尧王说:‘贤者,我不是别人,我是帝尧。现在看到大贤有德,想把天子的位置让给你,你看行不行?’那个人听完,立刻把小瓢拿起来,一脚踩得粉碎,然后用两只手捂住耳朵,飞快地跑到溪边洗耳朵。正在洗的时候,又有一个人牵着一只牛来喝水。那个人说:‘那君子,牛来喝水了。’那人却只顾着洗耳朵。那个人又说:‘你这耳朵有多少污秽啊,一直洗?’那个人洗完,才开口回答:‘刚才帝尧让位给我,把我双耳都弄脏了,所以洗了一会,耽误你这牛喝水了。’那个人听了,就把牛牵到上游去喝水。那人问:‘你为什么走啊?’那个人说:‘水被你洗脏了,怎么能再弄脏我的牛嘴呢?’当时的高洁之士就是这样。这一句就是‘洗耳不听亡国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