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斗诗(第3页)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一栋独立的小楼,专门划给刘庸歇脚的地方。
 




    “晚辈姑苏林氏女拜见刘老先生。”
 




    堂前摆了个蒲团,林黛玉敛了衣裙,庄重拜下。
 




    “老夫就说那能做出那般灵秀的诗词的,果然是个丫头,”刘庸笑呵呵地让人扶她起来,善意地打量了好几眼,“姑苏林家,林如海是你什么人啊?”
 




    “正是家父。”久不闻这个名字,林黛玉一时间红了眼眶。
 




    刘庸面上百感交集,长叹一声,“那就是了,我记得如海膝下只有一女,名唤黛玉是吧。”
 




    “你父亲当年求学的时候曾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他那个徒儿,也是我启蒙的。这么算来,老夫与你家倒是有缘。”
 




    还有这么一段,林黛玉有些惊诧,但细想却也合理。
 




    无论是林如海还是江知渺,往年都是家学渊源高门大户里出来的,江禹山与郡主膝下就这么一个孩子,珍之爱之,虽只是西席,但请名门大儒也并非不可。
 




    正说着,就见小院里进来一个人,着青衫,面如桃花,不知江知渺是谁。
 




    “妹妹?”江知渺在这见着她,也是一愣。侍从飞快凑到他耳边,三两句解释清楚。
 




    “这倒是巧了,”江知渺心思一动,走到刘庸身边拿起折子细看,“妹妹这诗,倒是写得远胜男子。”
 




    “那是,”刘庸有些得意地一扬眉,“也就这样的好诗,才让老夫起了惜才之心,想唤人来见见。”
 




    “若是男子……”刘庸没说后头的话,林黛玉却已经心有灵犀了,心跳得飞快。
 




    “女儿又如何,”江知渺轻笑一声,“正是因为妹妹是女儿,不似那些大家公子专门请了名师教导却还能写出这般佳作,才更为可贵啊。”
 




    “老师年纪大了,反倒信了外头那些迂腐之言不成。”
 




    “…………”
 




    刘庸一时间心潮起伏,他看看江知渺,又仔细取了折子细细琢磨着上头诗词,半晌才看向林黛玉,目光逐渐坚定起来。
 




    “老妻在时曾是一方才女,老夫与她把臂相交,未被世俗所扰,如今老了,反倒如这老木一般越发沉腐了。”
 




    刘庸叹了口气,“林丫头,不知你父亲可为你请了师父?老夫虽年长,却也忝有几分盛名,若是你愿意,便拜入老父门下如何?”
 




    “小女体弱,除幼时得拜一西席先生外,都是从父亲读书,未曾正式拜得老师。”
 




    林黛玉答到,面色有些犹豫,“老先生大才,能随先生学习是小女的福分。但到底世俗偏见伤人,只怕先生门下的师兄们不愿。”
 




    “这有什么,”刘庸大笑一声,“活到我这岁数了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那些嫌弃你这个师妹的可谓是白辜负了老夫的教导,不如不认的好。”
 




    刘庸这话都说出来了,可见心诚。
 




    林黛玉早年在拜读今世大家文章的时候就对他仰慕已久,如今能拜入门下,自然没什么不愿意的,当下在蒲团上跪好,恭敬敬茶。
 




    “好好好!”刘庸过了心底那道坎后,看她是越看越满意,亲自起身搀人起来。
 




    “等到万寿节后老夫亲自修书与你家里长辈商量拜师礼的事情,”刘庸笑着拍拍她肩膀,“好丫头,去休息吧。”
 




    “弟子告退。”
 




    见刘庸面有疲色,林黛玉和江知渺齐齐行礼退出小院。
 




    “恭喜妹妹了,”江知渺笑得眉眼弯弯,“让老师知道了,只怕恨不得飞到京城来。”
 




    “兄长……”林黛玉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激动,面颊飞红,“今日还要多谢兄长出言相助。”
 




    她看得明白,刘庸见她是个女孩的时候就有些遗憾,若不是江知渺的那番话,刘庸未必愿意收她做女弟子。
 




    而有这么一个老师,对林黛玉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一家人何必谈谢,更何况,若不是妹妹才学摆在那,我就是说破天去也没用。”
 




    “前头就是分界了,妹妹回去吧,代我向老太君问好。”
 




    江知渺笑笑,在前后山分界处顿了脚,看着蒋嬷嬷亲自带了人接她回去。
 




    天地君亲师,有师徒这个名分在,就是日后他和林如海出了意外去了,贾家那些起了歪心思的人也别想动林黛玉的东西。
 




    这将是她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