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锦绣未央4
清晨的露珠还未散去,我已在季府后院的药圃中忙碌多时。自与李未央结为金兰,我便开始系统整理现代医学知识,结合这个时代的药材,配制各种可能用上的药剂。
\"小姐,李家派人送信来了。\"春桃小跑着递上一封素笺。
我展开一看,是李未央的笔迹,约我午时在城南茶楼相见。信末画了一朵小小的云纹——我们的暗号,表示与叱云家有关。
茶楼雅间里,李未央一袭素衣,见我进门立刻起身:\"季姐姐,朝廷刚接到边关急报,北方三郡大旱,流民已经开始南下。\"
我心头一震。这正是历史上北魏太武帝时期的那场着名旱灾,剧中只是一笔带过,但史书记载它导致近万人流离失所。
\"未央,这还只是开始。\"我压低声音,\"根据天象和古籍记载,这次旱情可能持续数月,波及大半个北魏。\"
她瞳孔微缩:\"你确定?\"
\"七成把握。\"我回忆着史料,\"建议李府尽快储备粮食,最好是耐储存的粟米和豆类。另外,多挖几口水井。\"
李未央沉思片刻:\"父亲不会轻易相信这种预测。除非...\"
\"除非有更权威的人提出。\"我接过话头,\"太史令周玄如何?他似乎在朝中颇有声望。\"
\"周大人确实德高望重,但他为何要帮我们?\"
我微微一笑:\"诗会上他对我的历史见解很感兴趣。若我以星象为名,加上一些合理推测,或许能说服他。\"
三日后,太史令周玄果然上书,言天象示警,恐有大旱。起初朝廷不以为意,直到北方陆续有郡守上报灾情,皇帝才下诏各州郡开仓赈灾。
而此时,李府已按我的建议储备了大量粮食,还提前修缮了灌溉系统。李尚书在朝会上因此受到嘉奖,对李未央的态度明显好转。
\"季姐姐,你真是神了!\"李未央兴奋地告诉我,\"父亲现在什么事都来问我意见,冯姨娘脸都气绿了。\"
\"别高兴太早。\"我提醒她,\"旱情会越来越严重,流民很快就会涌入平城。那时才是真正的考验。\"
果然,半月后,第一批流民出现在城郊。朝廷设立粥棚,但杯水车薪。更糟的是,城中粮价飞涨,普通百姓也开始吃不饱饭。
\"得想个办法。\"我看着街边面黄肌瘦的孩童,心如刀绞。在现代,我曾参与过救灾工作,知道系统的赈灾方法。但在这里,我一个闺阁女子能做什么?
机会很快来临。拓跋浚奉旨巡视灾情,在城南粥棚偶遇正在施粥的李未央和我。
\"两位小姐心系百姓,实在令人敬佩。\"他虽衣着简朴,但举手投足间难掩贵气。
\"殿下过奖。\"我行礼道,\"只是尽绵薄之力。\"
他看了看排队的流民,眉头紧锁:\"朝廷拨的粮食不够,这样下去会出乱子。\"
我鼓起勇气:\"殿下,小女子有些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拓跋浚挑眉:\"季小姐但说无妨。\"
\"首先,应该按户登记流民,分发号牌,避免重复领取和冒领。\"我指着混乱的队伍,\"其次,粥太稀了,根本吃不饱。不如改做干粮,每人每日定量,既节省粮食又能真正充饥。\"
\"有意思。\"拓跋浚眼中闪过兴味,\"还有吗?\"
\"可以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流民修缮城墙、疏通河道,以工代赈。老弱妇孺则安排纺织、编织等工作,成品可由官府收购。\"我一口气说完现代救灾的基本思路,又补充道,\"当然,这只是小女子的愚见。\"
拓跋浚沉思良久,突然问道:\"季小姐可愿做我的幕僚?\"
\"什么?\"我和李未央同时惊呼。
\"开玩笑的。\"他笑了笑,但眼神认真,\"不过我真的需要季小姐的建言。明日我将主持赈灾议事,季小姐可否以... 嗯,周玄大人弟子的名义参加?\"
我看向李未央,她微微点头。我深吸一口气:\"愿尽绵力。\"
就这样,我女扮男装,以\"季安\"的身份出现在议事堂。周玄大人出人意料地配合,真把我当作弟子介绍给众人。
拓跋浚提出我的建议时,遭到不少官员反对。\"有违祖制流民岂能信任\"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我忍不住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