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校的三好学生核动力战列舰

第100章 列车, 集权,派系

第100章 列车, 集权,派系

 

戍天历33年对于大爻来说不咋地,但对南疆来说,是一个好时代。

 

灵江以北主干道上已经太平。在兵家打出来的秩序下,北边各个部族们在将军府册封的土司头人带领下,纷纷开始对接大爻的地域文化,生产性铁器进入后,这些个部落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原先的采集业现在初步进入种植业,山岭中资源是充沛的,所以眼下进入“大治”的阶段。

 

就在武飞再一次屯兵灵江以南时,新的工坊发明创造也开始出现,

 

雍鸡关上,公输望坐在一个大型木牛流马体系上,正瞭望远方山峦。他转动一个方向盘样的东西,串联的玉石并联体开始输出能量,强劲动力驱动大铁轮和机关足开始联动。

 

这个列车是由二十个木牛流马串在一起。车框结构还是木质卯榫组合,但是其关键传动结构都是已经不计成本地变成了精钢部件。

 

目前武家军已经在南方灵江的干流上发现了铁砂带,一旦确定铁砂储量后,就会在灵江四郡规划冶铁业,届时武飞是要列车包钢,而内部灵木材料只用于“能量”传导结构。

 

现如今,这串在一起的木牛流马列车如果远远地看,就是一列翻山越岭的毛毛虫!只不过不冒烟,也没有铁轨,底盘的铁轮第一次开始翻越山路,时不时的要用石子铺设在路面上,但饶是如此,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创举。

 

这一共二十八个车厢的列车,全程靠玉石动力,以及从周围山脉中摆设的聚行阵来借力!

 

“聚行阵”这玩意是什么首先得看一看这个木牛流马列车的行军路径,从雍鸡关出发,然后一路向南,整体的地形结构是沿着山脉由高向低。

 

其百分之六十的路都是由高向低,即根本不用外来动力,都是下坡。而剩余百分之四十的路程,是需要翻越山头。

 

聚行阵就是山体上的蓄能装置,解决那百分之四十的上坡路程。

 

整体盘点这些上坡路程,跨越山头后,其山头计算位势差也是从高到低。

 

即a点海拔五百米高,上升到海拔八百米,最后又下降到了四百五十米。这中间虽然翻了一个山头,但是仍然具备五十米的落差。

 

南疆的风水工程师们,为了让列车翻越山头的过程更容易,所以摆下了“聚行阵”,该阵法其实脱胎于旁门,即南疆有一个法子叫做赶尸,为了让尸体自走,在一些崎岖地方部署了碑文,且埋了一些石头,确保尸体能被牵引。

 

只不过公输望这个聚行阵,规模更加庞大;每个山头上埋设了几乎消耗量为王侯陵级别的玉石。武飞在南疆交通上的消耗不可谓不大。

 

这一长条列车就如同水流一样,沿着山体一条凹陷地方自动游动过来了。

 

列车就这么向南蜿蜒行走了八百里的路程,抵达到灵江上游的中转点,将三千石的货物卸下来后,则开始装货,在装完货后,则是张开风帆进入更西边的山谷始发站中,在特殊山谷风作用下蓄积能量爬到高点后,沿着另一条道路回去。

 

列车开通,让垦拓出现了质的变化。

 

33年年中,灵江四个堡垒驻扎的守军原本是自食其力,在营寨中,睡着草垫,破衣服缝缝补补,饭食是三分粟米六分野菜,其余就是现捞的鱼虾。

 

而列车到来后,一下子补给水平从紧巴巴提升到小康;先前南疆什么都缺,以至于一些大爻境内平平常常的生活操作,到了这都艰难无比。比如说腌菜。

 

现在在堡垒处,随着大量陶罐和盐运过来,让军团可以把多余鱼肉给腌制成鱼块。

 

灵江的驻扎点条件,已经与大爻内地有七分类似,不完全是边塞了。

 

…视角来到灵江一条向南支流中,武飞工作范围继续向南延伸…

 

武飞站在高地上临时搭建的楼阁里,和宫骞用水晶镜片打磨的长筒望远镜观摩,这向南前进一处新的阵地。

 

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武飞的勘探队在这发现了质量非常高的铁砂石。

 

江边上正在展开浮桥,那一艘艘船舶正定在江中,落下铁锚然后用铁索连环,劳工们正在在船上铺设甲板,即三日后两千大军进入灵江南部。协同行军的有向导和仆从军四千人。

 

这些浮桥材料是事先囤积在江边的,只能在眼下没有雨水洪峰时才能展开。并且只有此时此刻,人力充足时才能部署,这个屯堡在先前是靠着摆船渡江的。

 

宫骞:随将军一路南来,方知将军恩威已经深入南疆每一处鸟羽。——大爻本土典故,鸟类的羽毛是很难打湿的,当鸟的羽毛都潮湿时,意味着雨露已经浸润很长时间了。

 

武飞:钦差谬赞了,全赖陛下恩德,将士用力!南疆诸部反复无常,只有持续不断教化才能长治久安。

 

宫骞在这一路上,见到的是江南诸部对武飞的恭顺,对武飞此时的话,认为是谦虚。因为现在的恭顺,不代表此地部民就没有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