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校的三好学生核动力战列舰

第115章 额外的历史要素

第115章额外的历史要素

 

戍天历34年八月,北方战事再度发生变化。伪贯那边虽然兵马衰弱,数万大军都是强制徵招而来的役农,正儿八经甲士们都养不全上千人,镇兽更是一点都没有,望恒宗等仙家们都收回投资,不再对雍州,星州两地渤王麾下大军中的弟子们赠送坐骑。

 

但就是如此,伪贯渤王举着清君侧名义开始举兵进犯大爻肃州之地。

 

伪贯举动与沙洲地区昊国的攻势产生了配合。伪贯开始攻伐帝国西部的边境,数座城池被攻陷,几万军民被掳走到西域。背负玉简的灵禽们来来往往。

 

西部边境被攻破之前,大爻边军朝着朝廷多次发送求援信件。但是昊国在北边,让大爻没法分散注意力。朝廷老成持重的大臣们,在争论不休中,最终未往西边派出援兵。

 

作为武飞的宣冲对这一幕,不由想起了历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次的情况。当东方王朝在一线战役中被拖住时,是没有功夫应对其他变局。

 

武飞回忆起那一路上的流民们,以及各路驿站中瞒报的情况。已经能够想像出,这些方向上的酷吏们,对各家各户踹家破门的徵收了

 

国土太大了,朝着任何一个战线派兵,沿途的补给搜寻成本,会榨乾这个方向的稳定性。

 

例如现在渤王叛乱,要派遣一支能够打赢的部队,搜刮补给的难度就会变大;而搜刮过多,北方其他区域生变的概率会增多。

 

现如今北方的起义军已经被镇压,对于大爻朝廷来说,代价就是,不少叛乱后的州府已经被平叛的大军给节度(军管)了。然而大爻那些军中队督们哪懂得治理,就食时,还是和土匪一样到各处去借粮。

 

中央朝廷实质性失去了对战乱冲突区域的郡县制管理能力,进而倒退成封建。授予军将节制地方军事财政的大权,为该地区直接责任人。

 

东方历史上,上层结构就是这样,反覆在“大一统”和“封建制”之间上坡下坡,一次次碾死看不清“车往哪开”的倒霉蛋,直到科技进步到铁路时代,脱离中央的地方封建才被彻底按下去。

 

…作业本的记录…

 

宣冲:维持郡县制的最基础条件之一,是中枢能够拿的出足够的资源,保有军事裁决“被定下王化范围内”地方矛盾的实力。

 

宣冲:对待边境不能擅动兵戈,但一旦要伐,就一定要冲过去绝其根源。

 

这也就是几年前,自己在结束南疆战役的过程中,亲自进行“边界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军事裁决”的成本是需要控制。

 

在边界线内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控制;至于边界线外,在我征服的大军离开后,是否不臣,我也没有征伐的义务。

 

对于那些被险峻山隘挡在国土之外的藩属们来说,我国力有馀可以来揍你一顿,国力不足你自立为王,我也无所谓。

 

但等我有空了,会问一问你为什麽没来朝贡!

 

武飞是通过精确计算,把维持“王化”的成本限定在雍鸡关将军府承受的范围内。南疆百族们挨的打,都是武飞打的。

 

如果将南疆的“王化”维持工作,换成几千里之外,戍帝在神都隔着好几重官僚体系来运作的话,成本就会倍增十几倍。

 

宣冲是通过这样的成本计算,主动参与到“推行王化”的体系中,发挥必不可少作用。以良好“工作表现”与戍帝达成交易,让其在权力体系上对自己进行封建。

 

宣冲选择这条路线的根本在于,戍帝是能够讲通道理的;而不是那种生于深宫,养于妇人手中的傻逼皇帝。只认一纸命令,不认成本。

 

话说,如果是昏聩皇帝会怎麽操作?即边疆稳定后立刻把打下这片江山的片区经理(封疆大吏)给踢了,换上自家人(儿子受封亲王)来代理这片区域的资源。(二十一世纪不少公司就复现这样的操作。某些生来就含有金汤匙的人秉持着这类逻辑,并且认为无不合理的地方。)

 

现在宣冲(武飞)的偏将军的身份是没有动。武撼峦的镇南将军的身份也是没有动。

 

戍帝在把武飞调回来的时候,没有进行“明升暗降”;将军的封号仍然在西南方向,没有其他任何增加任命的动作。

 

戍帝所有“忠诚”测试,都在宣冲能够忍受的范围内。

 

相对而言,戍帝在北方方向上,却没有这麽做。一个个命令教唆当地世家和大军相互斗争。

 

武飞:这可能是那些兵家们还没学会做一个“封建领主”,也无法调和自己和地方的矛盾,要是像糊裱匠那样将地方军事和政治完美调和,老妖婆也不敢教唆。

 

戍帝和这些将军们斗来斗去,只是苦了百姓;没有人对他们负责,兵匪和酷吏轮流上场压榨。,以至于流民们逃亡。

 

…朽而不倒…

 

“嗯,这不对劲啊?”宣冲在记笔记时突然疑惑起来:“大爻立国五千载,国体上有如此多引爆点,不会代代都是明君,到底是怎麽维持的呢?前面类似危机,也应该发生过啊。难道有什麽额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