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药材种植(第2页)

 这些人如果只让他们在食肆打杂,那绝对是对人才的高度浪费。

 谢菀娘不想这样,于是就把她养母给的其中两个大金镯子拿出来,在易县郊外买了五个适合种植药材的小山包。

 因为是平平无奇,无甚好景也无甚值钱物产的,随处可见的普通小山包,谢菀娘不仅很顺利的就买到手了,而且花的银钱也没多少。

 五座山,包括山头之间的大片荒地,算上给牙人和衙门小吏的钱,一共也才花了她三百七十多两,相当于她买了二三十亩田地。

 那十位退伍将士在帮她跟完食肆的装修工作之后,就都被她派去了那五座山所在的易县东郊。

 她给他们安排了建房子、起围墙,以及因地制宜,在那边兴修水利的活儿。当然,她有拜托常平帮忙寻找靠谱的、营造和水利方面的工匠。

 工匠和他们带去的人负责施工,那十人负责帮她跑腿儿以及监工。

 两个金镯子,再加上她买铺子、装修花剩下的那些银两,足够她把想修建的都修建起来,然后再买一些常见的药材种子了。

 至于不常见的,或者不方便用种子培育的,她就只能带着那些退伍将士进山采集了。

 这事儿不是一天就能做完的,谢菀娘并不着急,和开食肆一样,她已经做好了一步步慢慢来的心理准备。

 和她这边比起来,郝玉那边的人气就要略差一些。

 边境县镇确实大多数人都想学两手防身,但这些人的经济条件,却并不支持他们将想法付诸实践。

 极少数真正有条件把孩子送过去习武的人家,其中又有一大半更倾向于供孩子读书,让孩子科举入仕。

 跟刀口舔血的从军生涯相比,科举入仕无疑既稳妥又安全,他们既可以期待自家孩子有朝一日带着他们离开边境,去往京畿甚至南边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也可以期待自家孩子活得长长久久,给他们带来同样长久的荣华富贵。

 也是因此,郝玉的收徒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