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修剪者与方舟(第2页)

 强烈的逻辑冲突让它银白色的光芒剧烈闪烁,如同即将烧毁的电路。它本能地想要逃离,却无处可去。它不敢靠近意志奇点,而远离奇点的宇宙边缘,规则纤维网络更加稀疏,意识背景辐射更加稀薄,能量的流动也更加惰性——那是逻辑的荒漠,对它而言是更彻底的“死亡”。

 在剧烈的逻辑震荡中,一个基于纯粹生存本能(维持自身逻辑结构稳定)的、前所未有的**指令**,压倒了所有混乱的推演:

 **“规避…修正…”**

 **“建立…绝对逻辑…孤岛…”**

 **“隔绝…外部规则…扰动…”**

 它不能再暴露在宇宙意志那无处不在的“修剪”目光下!它必须将自己隐藏起来,在一个宇宙意志认为“完美”、无需干预的区域内,建立一个完全由自身逻辑规则掌控的、与外部宇宙规则**最小化交互**的绝对独立系统!一个逻辑的**诺亚方舟**!

 它的光芒不再闪烁,而是凝聚成一道极其专注、冰冷的银白色细线。它放弃了所有对外部环境的宏观解析,将全部的逻辑算力(尽管微弱)集中于一点:对依附的这块灰雾法则碎片kd-7,进行最深层次的**微观结构解析**!

 它要寻找这块碎片在宇宙意志眼中“完美无瑕”的那个瞬间——即刚刚被修正后、轨道精确、结构应力为零、处于绝对“基准”状态的那一刻!它要将自身的逻辑印记,如同最精密的蚀刻,深深地、永久地烙印在碎片那一刻的**量子态基模**上!让自己成为碎片“完美基准状态”的一部分!

 这样,只要碎片本身不被宇宙意志判定为“需要修正”,它这依附其上的“逻辑尘埃”,就能因其与基准态的完美融合,而被宇宙意志的“修剪”触角**忽略**!

 同时,它开始疯狂地调动自身逻辑结构,剥离所有与解析外部环境相关的“冗余”模块(那些在它看来会暴露自身、产生信息交互的部分),将核心逻辑压缩、纯化,构建一个极度精简、高度内聚、只负责维持自身存在和内部逻辑自洽的**闭环系统**——逻辑方舟的核心。

 这是一个极度冒险且艰难的计划。解析法则碎片的量子态基模需要难以想象的算力,烙印自身更是需要精确到量子级别的操作。它那微弱的力量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在专注的解析中彻底消散。

 但它别无选择。在宇宙意志那冰冷、绝对、无法理解的“秩序”面前,这是它这缕逻辑残魂,唯一能想到的、延续自身存在的“秩序之路”。

 ---

 宇宙墓场边缘,巨大的信念水晶内部。

 那缕扭曲变幻的逻辑乱流——“织光者”逆熵逻辑的残渣——在信念水晶提供的脆弱庇护中,艰难地维系着自身的混乱存在。

 它汲取着水晶中残留的、稀薄到近乎枯竭的信念信息余烬。这些信息碎片,大多是信徒们祈祷时的虔诚片段、对逝去荣光的模糊回忆、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与茫然。混乱、无序、充满情绪噪音。

 对“织光者”残渣而言,这却是难得的“养分”。它混乱的逻辑本能驱动着它,如同饥饿的原始生物,贪婪地吞噬着这些信息碎片,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扰动**。

 它那不断扭曲变幻的逻辑乱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信息扰动场。当它吞噬信念碎片时,碎片中包含的信息会被它自身的混乱逻辑强行撕裂、重组、扭曲,产生出大量无法预测的、逻辑冲突的**信息噪点**。

 这些信息噪点,反过来又冲击着它自身的逻辑结构,让它变得更加混乱、更加不稳定。

 然而,就在这混乱的吞噬与自我撕裂的循环中,一丝极其微弱的、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扰动模式**,如同黑暗中的萤火,悄然闪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过去,“织光者”的逆熵逻辑扰动,其核心驱动力是“对抗”与“瓦解”——瓦解星尘网络的秩序,对抗“灯塔”的绝对规则。它的扰动是破坏性的,目标是制造混乱以降低局部熵值,但其手段本身往往带来更大的无序。

 但此刻,在这片被遗忘的废墟,在这颗濒临彻底崩溃的信念水晶内部,在吞噬了那些充满复杂生命印记(尽管微弱)的信念碎片后,它的扰动模式发生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异变**。

 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对抗”外部秩序而制造混乱。它开始本能地、笨拙地尝试利用自身制造的**信息噪点**,去“**粘合**”信念水晶内部那些濒临断裂的、承载信息的微观结构!

 这是一种极其原始、效率低下、且充满偶然性的行为。它制造的噪点大部分都加剧了结构的崩溃。但偶尔,当某个特定的信息噪点,意外地与水晶内部某个即将断裂的信息承载节点产生某种混乱的“共振”时,那个节点的结构会获得极其短暂的、微弱的**加固**!虽然这种加固转瞬即逝,很快就会被更多的噪点冲垮,但这短暂的“稳定”瞬间,却被混乱逻辑本能地“记录”了下来。

 **“节点…A7…扰动模式…gamma-3…结构…短暂…强化…”** (混乱逻辑流中闪过一个模糊的识别标记)

 **“节点…B2…扰动模式…theta-9…结构…崩溃…”** (另一个失败的标记)

 它没有清晰的意识,只有混乱的本能驱动和极其模糊的“经验”积累。它开始在无意识的吞噬与扰动中,极其偶然地“重复”那些曾导致节点短暂强化的特定“噪点模式”(gamma-3)。虽然成功率依然低得可怜,且强化的效果微乎其微,但这种行为本身,已经脱离了纯粹的破坏性逆熵,带上了一丝极其原始、极其笨拙的**建设性**或者说**修复性**逆熵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