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青瓦巷纪事 雨打芭蕉时(第2页)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天井的石榴树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沈砚之放下手中的工具,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工作了三个多小时。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身体,走到窗边,望着天井里的石榴树。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伴随着王婶的声音:“沈先生,在家吗?我给您送碧螺春来啦!”
沈砚之连忙走过去开门,只见王婶手里提着一个纸包,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沈先生,这是刚炒好的碧螺春,您尝尝鲜。”
“真是太谢谢您了,王婶,”沈砚之接过纸包,“快请进,喝杯茶再走吧。”
“不了不了,”王婶摆了摆手,“我还得回去给我孙子做饭呢。对了,沈先生,刚才我看见一个穿着米白色连衣裙的姑娘在您家门口转悠,是不是您的朋友啊?”
沈砚之愣了一下,随即想起了下午在巷口遇到的那个姑娘:“不是,只是下午在巷口偶然帮了她一个小忙。”
“哦,是这样啊,”王婶点了点头,“那姑娘长得可真俊,看着像个大学生。对了,沈先生,您也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该考虑个人问题了?我娘家侄女……”
沈砚之连忙打断她的话:“王婶,我还有些工作要做,就不耽误您了,谢谢您的茶叶。”
王婶见他不愿多说,便识趣地笑了笑:“好好好,不打扰您工作了,您忙吧。”说着便转身走了。
沈砚之关上门,拿着纸包回到书房。他将碧螺春放在书案上,打开纸包,一股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他笑了笑,走到桌边,烧了一壶水,准备泡杯茶。
就在这时,院门外又传来了敲门声,这次的敲门声很轻,带着几分犹豫。沈砚之皱了皱眉,走到门边,透过门缝往外看,只见门外站着的正是下午遇到的那个姑娘苏晚。
苏晚手里拿着一个画夹,身上的米白色连衣裙已经被雨水打湿了一些,头发也有些凌乱。她见沈砚之没有开门,便又轻轻敲了敲门:“先生,您在家吗?我是下午在巷口遇到的那个姑娘,我叫苏晚。”
沈砚之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门:“有事吗?”
苏晚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对不起,打扰您了。我刚才在巷子里写生,突然下大雨,我没带伞,看见您家的灯亮着,就想过来借把伞,不知道方便吗?”
沈砚之看了看她湿漉漉的样子,点了点头:“你等一下。”说着便转身去了储物间,找了一把黑色的雨伞出来。
“谢谢您,先生,”苏晚接过雨伞,感激地说,“明天我一定把伞还给您。对了,先生,您贵姓啊?”
“沈。”沈砚之简洁地回答。
“沈先生,”苏晚笑了笑,“今天真是太谢谢您了,不仅帮我扶住了画夹,还借我雨伞。为了表示感谢,我明天给您带些苏州的点心吧,我阿姨做的桃花酥可好吃了。”
“不必了,”沈砚之摇了摇头,“一把伞而已,不用这么客气。”
苏晚却坚持道:“不行不行,一定要的。您就别跟我客气了,明天我给您送过来。那我先走了,沈先生,谢谢您!”说着便撑开雨伞,快步跑了出去,黑色的雨伞在雨幕中划出一道弧线。
沈砚之望着她的背影,轻轻关上了门。他回到书房,将那包碧螺春打开,取出一些茶叶放进茶杯里,然后倒入滚烫的开水。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散发出清新的茶香。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口腔里蔓延开来,带着几分清甜。
他走到书案前,重新拿起那本宋刻本《论语》。灯光下,书页上的字迹显得格外清晰,他的目光落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上,不由地想起了下午遇到的苏晚,还有热情的王婶。他嘴角微微上扬,或许,在这青瓦巷里,他的生活真的会有所不同。
雨还在下,打在天井的石榴树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沈砚之坐在书案前,继续修复着那本古老的《论语》,灯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墙上,与书架上的古籍字画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
第二天一早,天放晴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书房,落在书案上的《论语》上。沈砚之伸了个懒腰,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天井里的石榴树。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石榴树的叶子显得更加翠绿,枝头的石榴花苞也似乎长大了一些。
他洗漱完毕,刚准备去巷口的早点铺买些早点,院门外就传来了敲门声,伴随着苏晚清脆的声音:“沈先生,在家吗?我来还伞啦!”
沈砚之打开门,只见苏晚手里拿着那把黑色的雨伞,另一只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食盒,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沈先生,早上好!这是我阿姨做的桃花酥,您尝尝。”说着便将食盒递了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砚之接过食盒,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让你破费了。”
“不碍事的,”苏晚摆了摆手,“昨天真是太谢谢您了。对了,沈先生,您今天有空吗?我想请您看看我的画,给我提些意见。”
沈砚之犹豫了一下,他今天原本打算继续修复《论语》,但看着苏晚期待的眼神,他还是点了点头:“好,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