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仁王农谶(第3页)
朴正雄的眼眶发红。他抹了把脸上的锈水,重新翻开《农家月令》。这一次,他的手指在“七月食瓜”的章节上停住,声音突然哽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我们的祖先,连吃瓜都要挑时候。”
“因为那是自然的馈赠。”林语的声音从屏障内传来。她的测雨器纹路与《农家月令》的农时密码重叠,竟在麦田上空投射出全息影像:三千年前,先民们在田埂上插秧;两千年前,农夫们用陶罐量水;五百年前,朝鲜的祖先们在雨中移栽秧苗……
每一个画面里,都有《农家月令》的批注在闪烁。
徐福的虚影发出绝望的嘶吼。他的青铜铠甲开始崩裂,露出内部由《永乐大典》卦象组成的机械心脏。锈迹从心脏裂缝中渗出,却被“八月断壶”的农时密码净化成清水。
“不……不可能……”他的声音越来越弱,“你们的农时……怎么可能……”
“因为农时不是迷信。”朴正雄合上《农家月令》,将它轻轻放在麦田中央。书页上的“七月流火”四个字泛着金光,“它是土地的语言,是祖祖辈辈用汗水写就的信。你篡改预言,可你篡改不了土地的呼吸。”
道胎冰壳突然发出龙吟般的轰鸣。徐福的虚影在农时密码的包围中逐渐消散,最后只留下一枚青铜牙齿——齿缝里嵌着半片《诗经》的残页,上面写着“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麦穗的预言光带重新变得清澈。朴正雄捡起地上的稻穗,放在鼻尖轻嗅,脸上终于露出笑容:“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今年的收成,该不错。”
林语的测雨器纹路渐渐平复。她调出全息数据,显示道胎内的污染指数已从97%降至3%。“农时体系成功反制恶意预言。”她的声音里带着欣慰,“生产规律……确实能压制虚无主义。”
韩秀英捡起朴正雄的韩服,细心地帮他缝补破损处:“正雄哥,明儿我去祠堂,把《农家月令》的抄本供起来。”
朴正雄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稻田里。几个孩童正追着蜻蜓跑,他们的脚边,玉液丝正悄悄钻进泥土,在每株秧苗旁,长出一株小小的青铜苗——那不是武器,不是星轨,是……文明的新根。
诸葛青阳的虚影从道胎冰壳中浮现,白发老者抚着胡须,眼中泛着欣慰的光:“《豳风·七月》说‘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我们的农时,不仅能种出粮食,还能种出……希望。”
星田的风里,飘来稻花的清香、玉液的甜腥,还有《农家月令》纸页的墨香。朴正雄望着麦田上空的农时密码,突然明白——所谓文明,从来不是靠虚无的预言支撑,而是靠……
每一粒种子的坚持,每一寸土地的守护,每一代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