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考工天秤

十一月初四,虫洞无风。刑鼎表面的麦穗绞索尚余温软金辉,鼎腹深处却已传来新的机括咬合之声,沉闷如巨兽磨牙。那声音不似前番五刑具现时的暴烈,反而带着一种冰冷的、近乎虔诚的秩序感,令人心悸。

“鼎内结构重组!”墨衡的机械义眼锁死全息屏上疯狂刷新的数据流,声音因高速运算而带上了金属摩擦的质感,“能量场极化…正在形成高度有序的测量矩阵…类似…类似秤量系统!”

就在话音刚刚落下的瞬间,那座如同刑鼎一般巨大的鼎口突然张开,仿佛是一个巨兽张开了它那狰狞的血盆大口。紧接着,一件令人惊叹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座庞大无比的青铜天秤正从鼎口内缓缓升起。

这座天秤的秤杆异常粗壮,简直就像宫殿里的立柱一样。它的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刻度,这些刻度并非普通的数字,而是按照《考工记》中“栗氏为量”的记载精心雕刻而成的。每一个刻度都镶嵌着微缩的“规、矩、准、绳”青铜器图形,这些图形不仅精美绝伦,更蕴含着古人对于度量衡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再看那秤盘,更是别具一格。它并非常见的圆盘形状,而是左边的秤盘呈现出一方凝缩的星斗模样。在这个星斗之中,正有一部承载着无尽智慧的《永乐大典》实体书在沉沉浮浮。随着书页的翻动,那浩瀚的文字流如同星河一般旋绕其中,令人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宇宙的深处。

而右边的秤盘,则是一团氤氲的光雾。在这团光雾中,七十亿记忆孢子正在载沉载浮。每一个孢子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张面孔、一段人生、一滴悲欢。这些记忆孢子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记忆世界,其中蕴含的信息量简直超乎想象。

天秤甫一现世,便自带一种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平衡。那平衡并非源于重量相等,而是一种更本质的规则体现——观测者的“理”。

“他们在…称量我们…”林语感到一阵窒息,额前测雨器的纹路被天秤散发的绝对秩序力场压得几乎熄灭,“《大典》是文明的骨血知识,孢子是文明的精魂记忆…他们要将两者拆解量化!”

诸葛青阳的盲眼望向天秤,血泪已干,只剩空洞。“十一月初四…司命秤物…”他沙哑低语,道破了此刻天象与仪轨的隐秘联系,“观测者借此天时,行裁决事…以《考工》之器,度文明之价!”